统一扩频测控系统中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航天测控领域的迅猛发展,目前流行的统一载波测控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我国航天事业的需求,因此一种新型的测控体制,统一扩频测控体制在统一载波测控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能够有效的克服统一载波测控系统中存在的缺点。尽管如此,统一扩频测控系统采用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或者多载波CDMA(Multi-carrier CDMA,MC-CDMA)通信体制,系统中存在若干类型的干扰,包括多址干扰、多径干扰、远近效应和CDMA体制与其它窄带通信体制之间的相互干扰等,这些干扰对统一扩频测控系统的性能以及系统容量影响很大,只有进行有效的抑制,才能充分发挥出统一扩频测控系统的优势。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统一扩频测控系统中干扰去除的几种关键技术,包括多用户检测、功率控制和多符号检测等,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性能,以满足我国航天测控事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无论对于CDMA体制还是MC-CDMA体制的统一扩频测控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文中均采用了蚁群算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因此本文对蚁群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介绍了几种经典的蚁群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种群递减蚁群算法和变异蚁群算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融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种群递减变异蚁群算法。以旅行商问题为研究实例,仿真验证了文中提出的种群递减变异蚁群算法优良的性能,为后续章节种群递减变异蚁群算法多用户检测器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其次,对基于CDMA体制中的统一扩频测控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CDMA体制可以分为同步CDMA体制和异步CDMA体制,分别应用于统一扩频测控系统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因此CDMA体制的多用户检测技术也包括同步多用户检测和异步多用户检测。文中在分别介绍了同步和异步最优多用户检测器和几种次优线性多用户检测器的基础上,提出了种群递减变异蚁群算法同步多用户检测器和异步多用户检测器,尤其是在异步多用户检测器中,可以将多径干扰作为一个异步的用户进行检测并消除。分别针对同步CDMA体制和异步CDMA体制对种群递减变异蚁群算法多用户检测器进行性能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其优良的性能,适合在统一扩频测控系统的上行和下行链路中使用,提高系统的性能。
然后,研究了MC-CDMA体制统一扩频测控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MC-CDMA体制是将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和CDMA技术进行融合而提出来的,继承了这两种体制的优点,但是这两种体制的缺点仍然存在,也就是系统中存在着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文中在介绍了MC-CDMA体制最优多用户检测器和几种线性次优多用户检测器基础上,提出了用于MC-CDMA体制的种群递减变异蚁群算法多用户检测器。经过仿真证明,该检测器的性能优良,接近最优多用户检测,能够有效的消除多址干扰,抑制远近效应,使MC-CDMA体制统一扩频测控系统的检测性能明显提高。
接下来,CDMA是个自扰系统,对远近效应非常敏感,因此研究了CDMA体制统一扩频测控系统中功率控制技术。文中给出了功率控制的系统模型并引出了预测器的相关理论,在分析了以用户为中心和以网络为中心的控制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预测器的分布式多目标鲁棒功率控制算法。对本文提出的算法进行大量仿真,包括收敛速度、对抗衰落的鲁棒性能以及多目标控制性能分析等。通过仿真,验证预测器优良的鲁棒性能,并且证明了该算法可以适用于多种情况下不同的控制目标,能够有效的抑制CDMA体制统一扩频测控系统中存在的远近效应。
最后,研究了PCM/FM体制的多符号检测技术。CDMA和MC-CDMA体制信号功率谱密度比较低,因此同一频段内也允许其他体制的信号同时进行通信,比如遥测领域常用的PCM/FM体制。虽然CDMA体制和MC-CDMA体制对PCM/FM信号来说可以看成背景噪声,但是这种干扰仍然会造成PCM/FM信号检测性能的下降。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易于硬件实现的基带正交复旋转多符号检测算法并进行了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并在硬件平台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在Eb/N0大于5dB的情况下实现精确的位同步,并且比传统非相干鉴频算法的性能提高了3dB,能够有效解决统一扩频测控系统中异体制共通道情况下相互干扰的问题。
|
|
|
|
1 |
黄伟国,申敏;DS-CDMA多用户检测技术[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2 |
高洪元,庞伟正;仿生优化算法在多用户检测中的应用[J];应用科技;2005年02期 |
3 |
刘秀梅;刘俊霞;;多用户检测技术的讨论[J];今日科苑;2008年02期 |
4 |
郑宝玉;神经网络多用户检测[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1998年Z1期 |
5 |
吴俊,王艺,张红,吴伟陵;多用户检测与信道估计相结合的性能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6 |
杨东林,叶梧;Turbo CDMA多用户检测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7 |
薛强,杜志敏,吴伟陵;一种基于一阶扰动自适应特征值分解的多用户检测算法[J];电子学报;2000年S1期 |
8 |
王勇,仲文,陈明,程时昕,尤肖虎;一种基于ML准则的适用于频率选择性多径衰落的多用户检测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0年05期 |
9 |
薛强,蒋笑冰;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J];电子技术应用;2001年05期 |
10 |
胡艳军,朱近康;CDMA解相关多用户检测的快速软件处理(英文)[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1 |
王艺,粟欣,张忠培;多用户检测中信号子空间维数的估计[J];无线通信技术;2001年03期 |
12 |
曾孝平,仲元昌,周科理,曾浩;多用户检测对CDMA系统容量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
13 |
杜健?,朱世华,任品毅;异步CDMA系统中的CM多用户检测器[J];通信学报;2002年11期 |
14 |
赵铮,殷勤业,吴晓军,冯爱刚;码分多址系统中基于小波变换的多用户检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8期 |
15 |
彭岳星,吴镇扬,王维新,刘陈;异步DS-CDMA系统的等效同步多用户检测算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3年06期 |
16 |
侯永宏,曹达仲,侯春萍,戴居丰;Viterbi解码器的纠错门限及其对多用户检测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
17 |
苏贝,周常柱,孙刚灿;多址干扰抑制在CDMA系统中的仿真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5年08期 |
18 |
任品毅,朱世华;基于自适应匹配滤波技术的多用户检测器的研究[J];电子学报;1999年S1期 |
19 |
杨东林,叶梧;Turbo译码原理及其在CDMA多用户检测中的应用[J];无线电通信技术;1999年04期 |
20 |
夏鹏飞,李国清,夏斌,朱近康;CDMA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J];现代电信科技;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