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型矩形管节点滞回性能与应用的研究
【摘要】:钢管结构具有外形美观、结构性能优越、施工工期短等多方面优点,因而在海洋平台、大跨度屋盖、输电线塔、高层建筑等土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钢管节点作为钢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受到研究人员的长期关注。已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钢管节点的静力及高周疲劳性能,并形成了成熟的静力及疲劳设计方法。但对钢管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较少,造成目前在役钢管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及新建钢管结构的抗震设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有鉴于此,为进一步完善钢管结构的研究和推广使用钢管结构,有必要深入研究钢管节点及钢管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对Y型矩形管-管节点和Y型纵向板-矩形管节点的滞回性能进行了试验、有限元和理论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进行了10个Y型矩形管-管节点及8个Y型纵向板-矩形管节点的拟静力试验。试验中发现,大多数节点在弦管表面沿某条关键点连线形成穿透裂缝后不久,即由于裂缝迅速扩展导致试验停止。据此提出可将弦管表面沿关键点连线形成穿透裂缝视作节点稳定工作阶段结束的标志,并根据节点稳定工作阶段性能对其滞回性能进行合理评价。试验节点的滞回曲线均比较饱满。通过试验研究了去应力退火处理和几何参数对节点稳定工作阶段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后,节点的延性比及累积能量耗散比明显增大。随支弦管夹角增大,退火管-管节点的延性比略有减小,板-管节点的延性比、累积延性比及累积能量耗散比明显增大。随着弦管宽厚比减小,管-管节点的累积延性比及累积能量耗散比减小。随节点板有效厚度与弦管宽度比增大,板-管节点的延性比及累积能量耗散比增大。
(2)基于双线性强化模型及简化的Lemaitre损伤模型,建立了考虑损伤演化的混合强化本构模型,通过编制有限元程序ANSYS的用户子程序实现。给出了利用单轴拉伸材料常数计算材料损伤参数的近似方法。采用此本构模型考虑材料损伤,对本文的节点试验进行了有限元模拟。与试验中节点开裂部位相对应,定义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关键体元和关键面域。基于损伤耗散能值,给出了有限元模型中关键部位形成穿透裂缝的判断方法,从而可预测节点的稳定工作寿命。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考虑损伤的有限元法可用于分析Y型矩形管-管节点和Y型纵向板-矩形管节点稳定工作阶段的滞回性能。
(3)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加载制度对Y型矩形管-管节点和Y型纵向板-矩形管节点稳定工作阶段滞回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在等幅对称加载时随位移幅值增大,节点的稳定工作寿命降低,管-管节点的累积延性比和累积能量耗散比先减小后增大,板-管节点的累积延性比减小,板-管节点的累积能量耗散比先增大后减小。2)若位移幅值不变,适当的受拉或受压平均幅值可以小幅提高管-管节点的稳定工作寿命,并导致管-管节点的累积延性比、累积能量耗散比增大;但受拉或受压平均幅值降低了板-管节点的稳定工作寿命,并导致板-管节点的累积延性比和累积能量耗散比减小。
通过有限元分析,给出了稳定工作阶段滞回性能较好的节点几何参数范围,可供工程应用时参考。
(4)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了Y型矩形管-管节点和Y型纵向板-矩形管节点的简化恢复力模型,通过编制ANSYS程序的用户自定义单元子程序实现。采用自定义单元模拟本文的节点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与考虑损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所得曲线吻合较好。在对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时,采用自定义单元替代三维有限元模型来模拟节点的滞回行为可显著简化有限元建模及分析过程。
(5)鉴于Y型矩形管-管节点和Y型纵向板-矩形管节点良好的滞回性能,提出了利用上述节点耗能的支撑体系。选取文献中单层单跨框架结构作为基本结构,采用含Y型矩形管-管节点的人字形管支撑对基本结构进行抗震加固,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加固效果。与文献中采用的光面钢板剪力墙、带波纹钢板剪力墙、有无钢立柱约束屈曲的单斜方钢管支撑及有无钢立柱约束屈曲的X型钢杆支撑等六种支撑的加固效果相比,结果表明,尽管采用含管节点的支撑体系加固后结构的初始刚度偏低,但综合考虑加固后结构的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和经济性能,发现含管节点的支撑体系加固效果较好,且加固后结构的耗能性能稳定。可见,本文提出的新型管支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1 |
初维亭,王宗琪;矩形管无变形下料简易模具[J];模具工业;1995年03期 |
2 |
郭迎春,王艳;矩形管车架纵梁与横梁不同连接方式强度研究[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1年02期 |
3 |
胡宾,戴功虎,孙战旗,蒋卫平;冷弯矩形管相贯接头焊接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05年07期 |
4 |
黄玉珊;矩形管件上大孔套料钻头[J];机械工人.冷加工;2001年03期 |
5 |
黄玉珊;矩形管件上大孔套料钻头[J];机械制造;1999年05期 |
6 |
江开中;无凹模矩形管简易切舌模[J];模具工业;1999年06期 |
7 |
吴福明;一种简单实用的薄壁矩形管手动弯曲模[J];机械工程师;2000年11期 |
8 |
黄春曼;汪菊英;;基于吸能特性的矩形管截面优化[J];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07期 |
9 |
方军;;客车骨架矩形管双面钻孔设备研制[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1年03期 |
10 |
石理国,姚木林;T型管节点内环加强研究[J];中国造船;1987年02期 |
11 |
卢炎麟,王自力,杜水友;T型管节点焊趾表面裂纹扩展行为的三维断裂力学分析[J];中国造船;1995年02期 |
12 |
唐妍;高锦张;贾俐俐;蒋松;;铝材矩形管挤压过程数值模拟[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年19期 |
13 |
朱邦俊,王玉华,郭成喜;T型管状节点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J];中国造船;1990年01期 |
14 |
韩海涛;管节点表面裂纹形状因子的间断函数解法[J];水利电力机械;2003年06期 |
15 |
鄢炳火;于雷;杨燕华;;摇摆条件下矩形管内流体流动模型[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06期 |
16 |
罗学富,刘玉岚,余寿文;管节点表面裂纹疲劳扩展的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1994年01期 |
17 |
傅振歧,何保康,顾强;矩形管间隙K型节点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8 |
唐建忠;朱晓刚;;矩形隧道掘进机在过街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07年12期 |
19 |
王萍,程道超,林孔元,白秉仁,刘勇,邢树宏;TKY管节点焊缝缺陷定位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1999年04期 |
20 |
陈继祖,陆化普;焊接管节点设计承载力公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