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预处理技术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超滤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而超滤膜在净水过程中,自身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如何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降低膜污染,是膜技术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预处理技术具有降低膜污染的潜能,本研究中选取了具有较强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成本优势的三种预处理技术——混凝预处理、吸附预处理和氧化预处理,选择常用试剂为代表,研究了采用不同预处理技术及不同运行方式时,浸没式超滤膜的运行效能,重点考察了三种预处理技术对膜污染的影响及其机理。
采用硫酸铝为混凝剂,在中性pH值条件下,研究发现预混凝-超滤系统在常规最佳混凝剂投量下对水中UV_(254)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2%和67%。混凝预处理还能够有效降低膜污染,在恒定膜通量10 L/(m~2h)条件下,系统运行至280小时后,无混凝预处理的超滤系统跨膜压差比有混凝预处理的超滤系统高出13.5kPa。原水中含有少量颗粒物(浊度8~10NTU)并不会影响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程度,混凝剂的投量由有机物的浓度决定。
尽管省略絮凝过程的微絮凝-超滤系统缩短了工艺流程,不影响膜的出水水质,但在10L/(m~2h)的膜通量下运行250小时后,微絮凝-超滤系统的跨膜压差比常规混凝-超滤系统高出11kPa。原因是微絮凝过程产生了体积百分比约占50%的尺寸在20μm以下的微絮体,这部分絮体更容易造成膜污染。尽管减量投药可减少药剂的投加和絮体污泥的生成,对UV_(254)的去除率仅降低了8%,但对DOC的去除率降低了20%。当运行300小时后,减量投药混凝-超滤系统的跨膜压差比常规最优投量混凝-超滤系统高出10kPa。原因是此时絮凝速率降低,絮凝阶段末期絮体的平均尺寸降低了约25%,絮体分形维数从常规最优投量下的2.69增加到2.79,均对降低膜污染不利。将混凝剂在混合和絮凝阶段二次投加的新型投药方式明显降低了膜污染,当运行330小时后,二次投药混凝-超滤系统的跨膜压差比常规单次投药混凝-超滤系统低了16kPa。原因是二次投药下平衡时絮体平均尺寸提高了近25%,分形维数从单次投药的2.68降低至2.51,同时膜的内部污染程度明显减轻。这可能由于新生成的混凝剂水解产物具有不同的表面特性,使最终形成的絮体过滤性能得到改善。
研究发现粉末活性炭预吸附对提高超滤系统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效能作用显著,去除率随着粉末活性炭投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尤其对于超滤膜几乎无法截留的中小分子有机物去除能力很强,50mg/L粉末活性炭的投量对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两种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5%和90%左右。
粉末活性炭在低投量下对膜污染的影响不明显,而在高投量下会加剧膜污染,10 L/(m~2h)的膜通量下,运行200小时后,系统跨膜压差比低投量时提高了约10kPa。水中腐殖酸会将炭颗粒粘结在膜表面,并进入膜表面沉积的活性炭层孔隙中将其堵塞,二者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复合膜污染。在膜池前的混合池中投加粉末活性炭与直接投加到膜池中的膜污染速率无明显差别。运行约300小时后,在膜池中连续投加比间歇投加跨膜压差低了7kPa,这是由于间歇投加造成粉末活性炭分布不均匀和膜表面更严重的炭颗粒沉积。超滤膜表面预涂粉末活性炭层后对膜污染速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了预涂层技术是否能够降低膜污染与膜材料的性质有关。
臭氧预氧化不仅能够提高超滤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还可以有效降低膜污染。浸没式超滤膜持续运行一段时间后,膜反应器内还存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研究发现臭氧预氧化使整个系统对COD_(Mn)、DOC和UV_(254)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7%、13%和30%左右。运行55天后,在10 L/(m~2h)的膜通量下,无臭氧预氧化-超滤系统的跨膜压差比有臭氧预氧化-超滤系统高出12.5 kPa。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臭氧预氧化使进水中类腐殖酸物质含量降低了30~40%,使类蛋白质物质含量降低了60~70%,对应出水中两类物质也有相应含量的减少。臭氧预氧化显著降低了混合液胞外聚合物中类蛋白质物质的含量,此类物质与膜表面滤饼层阻力密切相关。臭氧预氧化能够使外部膜污染物中类蛋白质物质的含量明显降低,以及类腐殖酸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臭氧预氧化造成了内部膜污染物中类蛋白质与类腐殖酸物质的含量均大幅度降低,但结构变化很小。在此基础上,采用松花江水为原水,进一步证明了臭氧预氧化技术对提高超滤系统运行效能的积极作用。
|
|
|
|
1 |
姜森;邢辉;陆柱;庄继良;;陶瓷膜在反渗透进水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净水技术;2009年01期 |
2 |
尹玉安;;反渗透前预处理方法的选择[J];煤炭科技;2009年02期 |
3 |
孔庆明;提高铝铸件喷粉的外观质量[J];低压电器;1981年06期 |
4 |
郭玉顺,李剑波,丁建彤,郭自力;氯氧镁水泥的预处理改性及其工艺参数的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9年06期 |
5 |
王捷,张宏伟,贾辉,张颖;预处理技术在膜饮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6 |
周富涛;石宗利;;磷石膏制备建筑石膏工艺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7年07期 |
7 |
陈天立;张海燕;郭慕思;胡永俊;曾国勋;葛鹰;;镀银空心玻璃微珠导电填料制备工艺的研究[J];材料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
8 |
刘立祖;;铝及其合金镀银预处理工艺[J];新技术新工艺;1985年01期 |
9 |
左俊芳;宋延冬;王晶;;新型碟管式反渗透移动应急供水设备[J];现代化工;2011年S1期 |
10 |
刘静安;预处理工艺对4Cr5MoSiVI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9年12期 |
11 |
尹建军,李元东,梁卫东,郝远;镁合金表面电镀锌的预处理工艺研究[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12 |
祁佩时;陈战利;张焕鑫;刘云芝;;电解法预处理高质量浓度难降解染料废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
13 |
郭迎庆;陈哲;雷春生;王利平;张玉先;;光催化/悬浮填料床预处理滆湖微污染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5期 |
14 |
魏民,屈晓刚;钢板焊接的预处理和后处理[J];专用汽车;1998年01期 |
15 |
郭青;赵旭涛;朱风芹;;UF—RO组合工艺处理循环冷却排污水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7年02期 |
16 |
张智瑞;周易;李莹;;膜法深度处理在企业废水回用中的应用[J];冶金动力;2009年05期 |
17 |
黄富民;伍俊荣;丁冰泉;邹士洋;;某海区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方案设计探讨[J];给水排水;2010年S1期 |
18 |
仲惟雷;;反渗透处理工艺在地下水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0年10期 |
19 |
扈庆;;饮用水预处理技术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2期 |
20 |
王爱荣;杨风霞;;铝及其合金电镀预处理工艺概述[J];电镀与环保;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