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型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硅氢加成反应的研究

李季  
【摘要】:有机硅化合物及由其制得的有机硅材料,品种众多,性能优异,并已在工农业生产、新兴技术、国防军工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而硅氢加成反应是有机硅化学中生成Si-C键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可以合成许多含有机官能团的有机硅单体和聚合物。目前工业上普遍使用的硅氢加成催化体系为Speier’s催化剂(六氯合铂酸溶液),但是该催化剂具有局限性:一是Pt均相催化剂的分离及循环使用性能不好;二是当含氢硅烷中Si上连接有供电子官能团或者不饱和键上连接有强吸电子基团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加成。因此针对硅氢加成反应催化剂效能低下、无法回收再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为了提高3-氯丙烯与三烷氧基硅烷硅氢加成反应的产物收率,首先制备及选择出多种催化性能稳定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研究表明,不同的过渡金属系催化剂对于合成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影响较大,钌系催化剂可以得到较高的产物收率。同时不同过渡金属系催化剂对于合成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也有较大的影响,以六氯合铱酸为催化剂可以得到最高产物收率为45.9%。研究了工艺因素对合成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80℃、水合三氯化钌催化剂浓度63μg/g、3-氯丙烯向三甲氧基硅烷中滴加方式、三甲氧基硅烷/3-氯丙烯摩尔比例为1.2~1.4时可以得到最高产物收率为96.7%。 研究了活性炭负载Pt催化剂对硅氢加成反应的影响。对活性炭载体进行预处理,活性炭载体的预处理能够改变载体表面特性,增加载体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浓度。采用不同的还原剂(乙二醇、甲醛、硼氢化钠)还原制备活性炭负载Pt催化剂,发现以甲醛为还原剂制备的活性炭负载Pt催化剂有最高的催化性能。研究了工艺因素对合成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t/C-3为催化剂,在催化剂制备pH值为9左右,反应温度83℃,反应时间1.5h,催化剂用量1.44×10-2mmol Pt,加料方式为三甲氧基硅烷向3-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中滴加条件下,可以得到最高产物收率为97.4%。进行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实验,发现Pt/C-3催化剂经循环使用三次,催化剂的活性和产物收率下降不明显。最后对活性炭负载Pt催化剂催化三甲氧基硅烷与3-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硅氢加成反应机理进行探讨,认为首先是烯烃与活性中心的作用使反应容易进行。 为了解决活性炭负载Pt催化剂对于三乙氧基硅烷与不同烯烃催化性能较低的缺点,制备了二氧化硅固载Pt配合物催化剂。研究表明,“SiO_2”-NH_2-Pt和“SiO_2”-2N-Pt配合物中氨基硅烷与二氧化硅的外表面Si-OH基发生键合,Pt-N配位键是固载Pt的主要原因。研究了工艺因素对合成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最高产物收率为93.8%。进行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实验,发现“SiO_2”-NH_2-Pt和“SiO_2”-2N-Pt催化剂经循环使用四次,催化剂无明显失活现象,并且都对直链烯烃与三乙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有很好的催化性能。最后对“SiO_2”-NH_2-Pt催化三乙氧基硅烷与3-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硅氢加成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第一步是3-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与催化剂活性组分Pt结合,形成一个中间配合物,然后三乙氧基硅烷发生氧化加成作用,生成最终产物。 制备出了SBA-15分子筛固载Pt配合物,在没有降低催化性能的同时解决了二氧化硅固载Pt配合物催化剂循环使用能力较低的不足,并且首次将这种配合物应用到催化三乙氧基硅烷与不同烯烃的硅氢加成反应。研究表明,SBA-15分子筛经过氨基功能化及负载Pt的过程后,功能分子进入SBA-15分子筛的孔道,但是没有改变有序介孔材料的主体结构。研究了工艺因素对合成1-癸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最高产物收率为94.1%。进行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实验,发现“SBA-15”-NH_2-Pt和“SBA-15”-2N-Pt催化剂经循环使用六次,催化剂都无明显失活现象,循环使用性能高于对应的二氧化硅负载Pt催化剂。最后对“SBA-15”-NH_2-Pt催化三乙氧基硅烷与1-癸烯硅氢加成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忠云;硅氢加成反应与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阚成友,杜池敏,刘德山;聚苯乙烯-铂络合物催化硅氢加成反应机理的研究[J];有机硅材料;2002年01期
3 萧斌;戴延凤;李凤仪;;负载型铂催化剂催化苯乙烯硅氢加成反应[J];化学通报;2006年08期
4 季立富;顾嫒娟;袁莉;梁国正;;超支化聚硅氧烷合成与应用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03期
5 汪汉卿;陈英武;;电子自旋共振法在催化剂研究中的若干应用[J];当代化工;1973年06期
6 杨先春;;激光喇曼光谱原位法研究硫化态催化剂 Ⅱ.硫化态W/γ-A1_2O_3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的化学形态及其表面光谱特性[J];石油学报;1987年04期
7 高崇;罗忠禹;王树清;魏奇业;;提高国产中变催化剂内表面利用率的途径[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8 龙晓达;催化剂的异地预硫化处理[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92年03期
9 阚成友,袁青,杨勇,孔祥正;交联聚苯乙烯-铂铬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的硅氢加成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年11期
10 黄世强,孙争光,彭慧;高分子金属催化剂及其在硅氢加成反应中的应用[J];有机硅材料;1999年02期
11 赵建波;孙雨安;谢冰;章卸峰;王晓东;刘应凡;王国庆;刘绍文;;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合成工艺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6年06期
12 黄旺生;张招贵;钟桂云;黄建平;;甲基氢二氯硅烷与β-蒎烯硅氢化反应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6年06期
13 徐浩东;宁平;王学谦;;催化氧化净化黄磷尾气中PH_3[J];云南化工;2007年01期
14 赵永才;郑重;;VOCs催化燃烧技术及其应用[J];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年11期
15 邓锋杰;徐少华;温远庆;李卫凡;李凤仪;;4A分子筛固载铂催化剂催化乙炔硅氢加成反应[J];化工进展;2008年01期
16 王润平;毛树红;池永庆;段秀琴;刘军;;费托合成铁基催化剂助剂的研究概述[J];天津化工;2008年01期
17 朱想明;向建敏;;甲醇裂解催化剂失活与再生[J];大众科技;2008年06期
18 陈洪瑞;沈一峰;林鹤鸣;易玲敏;;长链烷基酯改性硅油的合成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9 许晓光;;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合成工艺研究[J];有机硅材料;2009年03期
20 王红妍;易红宏;唐晓龙;于丽丽;;羰基硫脱除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韵华;晋丽叶;陈敏;王永生;朱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抗CO催化剂PtRu/C的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盖帅;徐永强;刘晨光;;硅胶键合有机磺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石油炼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蒋树斌;;污染物治理技术进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0年版)[C];2011年
4 庞新梅;钱锦华;高雄厚;;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技术最新进展[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林;王晓东;王爱琴;张万生;张涛;;Mo_2C催化剂的吸附量热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靳凤英;王祥生;袁景利;龙化云;杨晓宇;陈立东;郭新闻;;有机酸改性的CoMo/HZSM-5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安立敦;;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投入工业生产[A];第七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晓奇;;加氢脱硫催化剂及其新进展[A];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勇;杜阳;王和义;;无机载体疏水催化剂研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8年版)[C];2009年
10 欧阳平;姚金华;陈国需;李华峰;;摩擦催化反应中机械摩擦作用对催化剂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文新;纳米碳纤维生长速率及形态调控[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褚睿智;微波辐射下耐硫型Pd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在一步法合成二甲醚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黄辉;脂肪酸甲酯加氢制脂肪醇Cu/Zn催化剂的失活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文举;Ni催化剂催化乙醇重整制氢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陈鸿庆;乙醇重整制氢Ir-La催化剂设计及微反性能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姜烨;钛基SCR催化剂及其钾、铅中毒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张安杰;Ni基催化剂上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丁保宏;新型载体SiO_2-TiO_2-ZrO_2载负MoP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加氢精制性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滕阳;硫化后还原法制备磷化物催化剂及其加氢脱硫反应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邹志强;钴基低温氧化催化剂和钾基稀燃NOx储存还原催化剂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启;橡胶防老剂4020合成工艺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杨燕萍;Ni/TiO_2-SiO_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顺酐加氢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3 彭神风;烟气脱硝SCR催化剂的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树森;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Cu-Si-Ti基催化剂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庄永涛;柴油车尾气净化蜂窝状Fe-Mo/ZSM-5催化剂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艳霞;纳米金催化剂室温氧化CO及其再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光伟;改性蒙脱土负载Co催化剂的费—托合成反应行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莉萍;焦炉煤气钌甲烷化催化剂的制备及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晓伟;化学镀制备Co基催化剂及其催化硼氢化钠水解制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晓楠;超重力共沉淀法制备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及其性能表征[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亚辉;李灿:“催化”人生[N];人民日报;2004年
2 记者应庆;李灿院士获今年何梁何利进步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苛卫;二氧化碳变塑料[N];中国石油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张佳星;表面化学:我们身边的科学[N];科技日报;2007年
5 记者 吴苡婷;书写“水变氢”的传奇[N];上海科技报;2011年
6 潘治;他的研究“深入浅出”,至少能帮人理解“铁为什么会生锈”[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科学家变废为宝二氧化碳制成塑料[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8 刘文;勇攀科学高峰的人[N];中国矿业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张震;国Ⅱ车喝欧Ⅲ油得不偿失?[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10 通讯员  黄剑华 本报记者  郭姜宁;窥探警戒线内的“宝贝”[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