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Ho掺杂氧化物和氟化物材料上转换荧光机制研究
【摘要】: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由于在全固态激光器、生物探针、海底探测和三维立体显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大功率红外二极管激光器技术的成熟,为实现以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为激光工作介质的短波全固态激光器开拓了新的契机。目前,作为激光工作介质的激活剂主要集中在Nd~(3+)、Er~(3+)、Tm~(3+)等离子,对于与Er~(3+)离子具有相当发光效率的Ho~(3+)离子研究的很少。而Ho~(3+)离子具有丰富的、独特的光谱性质。本文以稀土Ho~(3+)和Yb~(3+)掺杂的氧化物和氟化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Ho~(3+)离子的近红外荧光发射机制、Ho~(3+)离子紫外上转换荧光发射、Ho~(3+)离子与Gd~(3+)离子之间能量传递、增强Ho~(3+)离子荧光强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
开展了Ho~(3+)离子近红外上转换荧光发射光谱(754 nm)发光机制的研究。利用溶胶-凝胶工艺合成掺杂Ho~(3+)和Yb~(3+)离子Y_2O_3、Gd_2O_3陶瓷样品。通过对样品上转换发射谱、时间分辨光谱和功率曲线的测量和分析,证明了Ho~(3+)离子的近红外上转换荧光发射(754 nm)来自于Ho~(3+)离子的5F4/5S2→5I7跃迁。建立了稳态速率方程,为氧化物陶瓷中Ho~(3+)离子的近红外上转换发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Y_2O_3陶瓷材料中Ho~(3+)离子紫外上转换荧光发射进行研究。通过改变Yb~(3+)离子浓度,得到随Yb~(3+)离子浓度变化的Ho~(3+)离子紫外上转换荧光发射光谱。研究发现,在2-15mol%范围内,随Yb~(3+)离子掺杂浓度增加,Ho~(3+)离子中心波长为360 nm的紫外上转换荧光强度单调增强;而Ho~(3+)离子中心波长在(554, 754)和(392, 428, 667)nm的上转换荧光最大强度分别出现在Yb~(3+)离子掺杂浓度为5和11 mol%时。因此,增加Yb~(3+)离子浓度更有利于提高Ho~(3+)离子的短波长上转换能量传递效率。
开展了Y_2O_3陶瓷材料中Ho~(3+)离子和Gd~(3+)离子之间能量传递的研究。荧光光谱表明,Y_2O_3陶瓷材料中Ho~(3+)离子和Gd~(3+)离子之间存在能量转换。荧光光谱和功率曲线的分析表明,Ho~(3+)离子(~3P_1, ~3L_8, ~3M_(10))能级通过四光子过程布居;Gd~(3+)离子6PJ能级的布居,通过Ho~(3+)离子(~3P_1, ~3L_8, ~3M_(10))能级能量转移实现。
针对增强Y_2O_3陶瓷材料中Ho~(3+)离子的上转换荧光强度展开研究。研究表明,氧化物陶瓷中Gd~(3+)离子浓度可以调节Ho~(3+)离子的上转换荧光光谱;随Gd~(3+)离子浓度增加,Ho~(3+)离子的上转换荧光发射单调增强。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和Ho~(3+)离子相关能级寿命分析,发现Gd~(3+)离子引入影响晶格场,使Ho~(3+)离子相关能级寿命增加,从而增强上转换荧光发射强度。
对增强氟化物中Ho~(3+)离子紫外上转换荧光强度进行研究。Ho~(3+)离子和Gd~(3+)离子上转换荧光光谱以及功率曲线分析表明,Gd~(3+)离子通过将能量传递给Ho~(3+)离子(~3P_1, ~3L_8, ~3M_(10))能级,从而增强了Ho~(3+)离子中心波长处在340和360 nm的紫外上转换荧光发射强度。
|
|
|
|
1 |
雷军辉,肖思国,闫磊,刘政威;Er~(3+)单掺,Er~(3+)/Yb~(3+)共掺杂氟化物中红绿上转换荧光机理实验探索[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9期 |
2 |
;BCEIA论文摘要(光谱)(续)[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86年01期 |
3 |
路晓娟,朱从善;含铒碲酸盐玻璃的上转换荧光性质研究[J];光学学报;1992年07期 |
4 |
杨一心,杨宜康,陈慰宗,赵天成,王党辉,李绍雄;氯化苯并咪唑镧的荧光光谱[J];光子学报;2002年07期 |
5 |
张琨;刘越峰;王芳芳;闫永丽;郭立俊;;竹红菌甲素(HA)线性光学性质及双光子吸收特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6 |
宋凯;冉营营;孔祥贵;;基于近红外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传递体系的均相免疫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1期 |
7 |
董相廷;刘莉;王进贤;刘桂霞;;Y_2O_3:Er~(3+)上转换纳米纤维的制备与性质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9年06期 |
8 |
华一敏,李劬,陈英礼,陈益新;铒离子1064nm吸收截面的估算[J];量子电子学报;1992年04期 |
9 |
陈晓波,张光寅,刘言滨,杨文琴,王虹,商美茹,李江卫;DCM染料激光导致的HoP_5O_(14)非晶的紫外多光子上转换发光[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3年06期 |
10 |
毛卫东;;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晶体的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
11 |
刘军辉,毛艳丽,马文波,吴谊群,韩俊鹤,翟凤潇;一种新的芴类衍生物的三光子吸收诱导荧光和光限幅效应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11期 |
12 |
李超;李玉琼;詹雪荣;张扬;;基于相干控制的超快光开光材料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18期 |
13 |
周广勇,王东,王筱梅,许心光,邵宗书,赵显,方奇,蒋民华;有机染料CSPI的双光子吸收和上转换荧光性质[J];光学技术;2002年04期 |
14 |
杨殿来;侯嫣嫣;赵昕;刘贵山;林海;刘克;Edwin Yue-Bun Pun;;Tm~(3+)Yb~(3+)共掺铋碲酸盐玻璃中的高效蓝色上转换荧光[J];物理学报;2006年08期 |
15 |
吴文智;闫玉禧;郑植仁;金钦汉;刘伟龙;张建平;杨延强;苏文辉;;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稳态和纳秒时间分辨光致发光光谱[J];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
16 |
梁利芳;庄健乐;吴昊;王静;吴明娒;苏锵;;水热合成六方相NaYbF_4∶Er~(3+)/Tm~(3+)的上转换白光性质[J];发光学报;2008年06期 |
17 |
郭福全;孙小捞;熊飞;郭斌;梁浩;陈彪;张其锦;;双光子吸收材料二苯乙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9期 |
18 |
安利民;杨延强;宋维斯;苏文辉;曾庆辉;朝克夫;孔祥贵;;低强度飞秒激光激发下CdTe和CdTe/CdS核壳量子点的荧光上转换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
19 |
苏方宁,邓再德,姜中宏;上转换亚碲酸盐光纤激光器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05年05期 |
20 |
张钦辉;刘波;周实;徐玉恒;;Ce:Nd:ZnWO_4激光晶体的生长及其光谱性能[J];硅酸盐学报;2007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