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孔隙介质动电耦合系数及渗透率的实验研究

尹诚刚  
【摘要】:从动电效应角度认识地震电磁现象、利用井中震电耦合效应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是当前地球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而动电耦合系数是衡量岩石中力-电耦合的关键参数。渗透率是岩石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它反映石油、天然气等的在储层中的渗流能力,是衡量储层特性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实验方法,测量这两个参数,并分析它们的联系。 岩石的动电效应源于流-固表面附近的双电层。孔隙流体中的负离子被化学吸附到孔道表面,使得孔道内正离子占据优势。当双电层形成后,流体的流动和电流的流动会相互耦合,形成动电效应。 动电信号十分微弱,为论证实验所测量的信号是由动电效应引起的,需要区别背景噪声和动电信号。本文以孔隙度为零因而不产生动电效应的石墨替代岩样,测量了实验的背景噪声,发现了背景噪声远小于孔隙岩样的动电信号。 岩石动电耦合系数和渗透率的确定,需要测定电渗压力系数、岩石电导率和流动电势系数。这三个参数分别由电渗实验、电导率实验和流动电势实验测得。本文在介绍前人的测量方案之后,提出了改进测量方案和操作步骤。在电渗实验中,通过改变锁相放大器参考端信号的输入波形、使用串联的四级低通滤波器、开启同步滤波等,将整个系统的工作频率降低至毫赫兹级别,从而测到了200mD以下渗透率的电渗信号。通过摄影法记录电渗压力信号,使得原本无法读取的信号现在可以识别,进一步提高了电渗实验的测量能力。在电导率实验中,通过合理的接线方法,消除了同电路内多台锁相放大器之间的干扰,使得可以用两台锁相放大器测量岩石的阻抗。通过实验测量,获得了三个岩样的动电耦合系数和渗透率,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此外,针对流动电势实验中岩石的等效电路问题,提出了电流源模型,并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验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伍先运,王克协,郭立,余仕成,董庆德;利用声全波测井资料求取储层渗透率的方法与应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S1期
2 王加佳;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因素[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3 周守信,孙雷,李士伦,徐严波,母长河,孙小东;单砂体非均质性定量化描述新方法[J];河南石油;2003年02期
4 李永刚;秦家屯油田储层的敏感性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S1期
5 范振中;俞庆森;;污油泥调剖剂的研究与性能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6期
6 李传亮;;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性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1期
7 李艳松;张捍民;孟凡刚;张兴文;杨凤林;;分形理论在多孔介质渗透性能的研究[J];过滤与分离;2006年01期
8 王瑞飞;孙卫;尤小健;张荣军;程华;;超声波对油层作用效应的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2期
9 杨帆;李治平;;石蜡沉积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年06期
10 李永锋;罗顺社;韩永林;;长庆彭滩-杨井地区长22主力层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1 李科星;蒲万芬;赵军;赵金洲;;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识别综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2 刘倩;张跃雷;;综合运用核磁共振和井筒成像测量方法对孔隙分类和流动单元进行特征描述[J];国外油田工程;2007年12期
13 李兵;凌其聪;鲍征宇;谢淑云;;用数字化图像分析法确定岩石物性[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2期
14 张凌云;季凤玲;谭晶明;;渗透率在百色盆地致密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仪器;2008年03期
15 王宏建;童茂松;;利用激发极化确定泥质砂岩渗透率的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2008年04期
16 肖忠祥;肖亮;;基于核磁共振测井和毛管压力的储层渗透率计算方法[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10期
17 伍学伟;吴章宇;王艳娟;郭颖;;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在柳90断块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年35期
18 姜永东;鲜学福;刘占芳;;声震法提高煤储层渗透率的实验与机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19 李莲明;李治平;车艳;;砂岩气藏地层压力下降迂曲度变化规律探讨[J];中外能源;2010年04期
20 王利民;;疏松储层应力敏感性评定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钢延;吴景浓;颜玉定;;含裂面岩石渗透率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2 郁伯铭;徐鹏;陈俊;;裂缝网络多孔介质渗流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武玉芬;张博明;;RTM的非饱和流动监测与数值模拟[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张德会;李健康;;多孔介质渗透率在金属成矿学研究中的意义[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熊伟;苗盛;胡志明;高树生;刘莉;;长庆低渗透油藏微观孔隙结构[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朱源泰;姜建华;;颗粒多孔介质的渗透行为研究[A];第四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7 刘新荣;钟祖良;张永兴;钱七虎;;用于核废物处置的岩盐溶腔力学特性研究[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石海洋;王莉莉;李鹏;薛忠民;杨小平;;GB/VE复合材料RTM成型中的渗透率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9 李炜;罗永康;;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注塑纺织复合材料成型工艺[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10 徐鹏;郁伯铭;;Kozeny-Carman常数的分形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涛;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热液循环及烟囱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施安峰;复杂地层油藏蒸汽注采数值模拟自适应网格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杨满平;油气储层多孔介质的变形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4 祝颖丹;LCM技术在线监控体系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员美娟;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若干流动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陶云奇;含瓦斯煤THM耦合模型及煤与瓦斯突出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孙淑琴;地面核磁共振探测地下水数值模拟与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郑晓;油料压榨理论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范振中;酚醛树脂交联聚丙烯酰胺弱凝胶调剖剂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邹明清;分形理论的若干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诚刚;孔隙介质动电耦合系数及渗透率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程明君;三相渗流油相相渗规律实验及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陆浩杰;针刺土工织物垂直渗透率理论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田正刚;LCM工艺中纤维预成型体渗透率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 陈俊;类分形树状网络有效渗透率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君;渤南油田水质处理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7 邓育文;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工艺增强材料渗透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杨光;岩样动电耦合系数测量及相关力学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赵海波;泥质砂岩渗透率测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10 丛令梅;BISQ横向各向同性地层流体井孔中多极源激发声波场的理论求解和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10月中国微博用户渗透率36.9%[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2 俞泳;昆明联通“短信创作大赛”提高短信渗透率[N];人民邮电;2006年
3 本报记者 雷宾建;捆绑基础业务提高增值业务渗透率[N];通信信息报;2005年
4 张效;LED背光电视面板渗透率2009年达3%[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黄丽;“做中国最好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N];证券时报;2008年
6 记者 陈炳欣;Displaysearch:40英寸以上全高清平板电视2010市场渗透率可达62%[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7 记者  张兰;不断把保险改革向深层次推进[N];金融时报;2006年
8 尔太;2013年LED背光面板渗透率达74%[N];中国电子报;2010年
9 程维;名牌在华渗透率较弱[N];经理日报;2006年
10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郭绍华;酸奶市场形成垄断竞争格局 地方品牌渗透率最高[N];中国经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