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技术研究
【摘要】:与传统三相电机相比,多相电机具有低压大功率输出、容错能力强等优点,在船舰电力推进、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机的相数已不再是传动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制约因素,多相电机驱动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论文以相移30°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PMSM)为研究对象,对多相电机的驱动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论文首先通过坐标变换,得到了双三相PMSM在双d-q和矢量空间解耦(VSD)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基于两种模型的矢量控制策略。双d-q矢量控制等效于对两台三相电机的控制,VSD矢量控制将对电流的控制放在了两个相互正交的子空间中。通过对两种矢量控制策略的比较,指出在相同的控制参数下两者对转矩和转速的控制效果是一致的。由于VSD模型揭示了双三相电机多谐波子空间的特点,在保证转速控制性能的前提下,既可以采用四维电流控制以得到最小的定子铜耗,也可以采用二维电流控制以简化控制系统结构,电流控制更加灵活。
其次,对双三相PMSM的脉宽调制(PWM)算法进行深入分析。传统两矢量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具有更高的母线电压利用率但是注入谐波电压过大,而四矢量SVPWM只用于输出正弦电压,限制了其调制范围。针对以上问题,论文将四矢量SVPWM扩展到非正弦电压调制区,得到了和两矢量SVPWM同样的调制范围,同时降低了注入的谐波电压,进而减少了谐波电流。将四矢量非正弦电压SVPWM统一到双零序注入PWM中,提出三段式调制策略,将线性调制范围分为正弦电流调制区、正弦电压调制区和非正弦电压调制区。其中第一个调制区对应的是四维电流控制,后两个调制区对应的都是二维电流控制,这种调制策略在全调制范围内对母线电压进行了最优化利用。
再次,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的非线性控制策略。通过输出反馈线性化得到完全解耦的永磁同步电机线性化模型,在该模型下可以通过直接控制电压来控制电机转速。针对反馈线性化控制对电机参数较为依赖的问题,将终端滑模(TSM)控制策略应用到反馈线性化模型中,分别设计转速和直轴电流滑模控制器,推导出控制率并给出系统稳定性证明。为了降低滑模增益,减小抖振,设计扰动观测器并对观测到的扰动量进行补偿。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扰动补偿的反馈线性化终端滑模控制提高了转速的动态性能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最后,针对多相电机具有多控制自由度的特点研究了电机缺相后的容错运行问题。多相电机在缺相后,不同的中线连接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电流优化控制策略。根据不同的中线连接方式以及相应的电流约束条件,选定矢量空间解耦变换阵,建立一相和正交两相开路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VSD数学模型,将电机变量分别映射到与机电能量转换相关的d-q子空间和与机电能量转换无关的z1-z2-z3子空间中。提出基于VSD模型的双三相PMSM容错控制策略,通过在z1-z2-z3子空间中设定不同的电流参考值可以分别得到定子铜耗最小和定子电流幅值最小两种电流优化控制策略。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容错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
|
|
|
1 |
许峻峰,徐英雷,冯江华,许建平;基于改进型积分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7期 |
2 |
沈艳霞,吴定会,纪志成;基于dSPACE PMSM伺服控制器自适应反步法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6期 |
3 |
尚静,邹继斌,胡建辉;基于动态模型的场路结合法求解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机的起动过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
4 |
周寰,纪志成;基于DSP永磁同步电机模糊PI控制系统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5期 |
5 |
贾海朝,许镇琳;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系统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
6 |
朱孝勇,李正明;基于DSP的PMSM模糊位置伺服系统的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7 |
管良勇;徐国卿;袁登科;;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J];机电一体化;2008年12期 |
8 |
卢铁斌;李春江;章跃进;莫会成;;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矢量控制研究[J];微电机;2010年12期 |
9 |
沈艳霞,夏娟,纪志成;PMSM位置伺服控制器反步设计及在线仿真[J];电力电子技术;2005年01期 |
10 |
杨平,马瑞卿,张云安;基于Matlab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建模仿真方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11 |
叶东;李和明;施传立;郑廷海;;用简易方法测定永磁同步电机的漏抗和同步电抗[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12 |
朱春亭,薄保中,江秀汉,杨新海;永磁同步电机电枢反应电抗计算方法的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13 |
田淳,胡育文;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理论及控制方案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2年01期 |
14 |
纪志成,李三东,沈艳霞;自适应积分反步法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器的设计[J];控制与决策;2005年03期 |
15 |
欧阳慧平,章小印,顾涛;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6 |
沈艳霞,江俊,纪志成;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设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17 |
钟黎萍;巩宪锋;王长松;葛永强;;零速和低速下永磁同步电机转子位置估测方法[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6年05期 |
18 |
薛丽英;齐蓉;;六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6年04期 |
19 |
曹国平;;基于高频信号注入法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运行研究[J];机械与电子;2006年10期 |
20 |
崔培良;赵克友;;面装永磁同步电机最小损耗的速度控制[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6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