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生态生产性土地视角下的辽西地区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

毛靓  
【摘要】:“民以食为天”,如果人类没有农业生产就不会有人类社会,而没有村落土地,农业则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农村与城市的协调有机共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作为保障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村落土地是城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是我国的主要发展战略,农村的建设,尤其是村落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忽视,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如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示范村和生态示范镇的建设等。 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多年的村落规划设计与建设理论研究、调查分析和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住宅建筑设计标准研究”课题(2008BAJ08B12)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住宅节能技术标准研究”(2008BAJ08B10),对辽西地区村落生态基础设施展开研究。 首先,论文阐述了辽西地区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和研究方法。由可持续发展观出发,综合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等与之相关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村落生态系统进行重新认识,探讨了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即村落生态基础设施功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由此将村落生态承载力和村落生态基础设施引入村落生态系统中。 其次,论文将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正,以适应村级生态承载力计算的特点和要求。并对辽西葫芦岛市东窑村2008年的村落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生态安全评价。继而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引入村落生态系统中,并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以村落生态生产性土地为核心的村落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测算和分析。 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以村落生态承载力量化计算和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为基本方法,对2008年辽西地区13个村落的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为该地区村落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并以平原农业型村落为例,提出了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村落生态基础设施调整对策,验证了村落生态承载力量化计算和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本文对村落生态承载力量化计算和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是村落规划设计的前期性定量分析研究和村落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基础性研究。本文的研究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统领,综合建筑、规划、系统科学、生态、环境、文化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建立了村落生态基础设施测算框架、建立村落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定量分析模型、建立村落生态系统生态安全分析评价模型、建立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的测算方法并提出调整对策,对村落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董云仙;陈静;李跃青;和丽萍;张秀敏;;昆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J];环境科学导刊;2008年06期
2 俞孔坚;张蕾;;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禁建区及绿地系统——以山东菏泽为例[J];城市规划;2007年12期
3 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J];规划师;2003年03期
4 何江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实践[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年06期
5 吴秀英;丁誉恒;;浅论生态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J];山西建筑;2009年12期
6 雷一东;唐先华;;城市景观建设与管理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3期
7 邬扬;蒋晔;;浅析城市规划中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8期
8 孙焱;张述林;;三峡库区主要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品质对比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9期
9 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2008年03期
10 高娟;吕斌;;“生态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应用——以唐山市新城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11 滕明君;周志翔;王鹏程;郑忠明;谢启姣;;快速城市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特征与调控机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12 祝明建;;重归生存的艺术:以福建武夷山生态防洪模式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03期
13 闫芳芳;;关于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J];科学时代;2008年01期
14 朱强,李迪华,方琬丽;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格网城市模式——台州市永宁江中心段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年09期
15 陈兆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广东建材;2005年10期
16 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的精明保护(英文)[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6期
17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年09期
18 李昌浩;朱晓东;;国外绿色通道建设进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7年03期
19 ;与洪水为友的艺术——浙江黄岩永宁公园[J];建筑与文化;2007年01期
20 秦趣;冯维波;苏维词;彭丽;;三峡库区重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品质演化及对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晨华;焦胜;;湖区村镇生态基础设施多目标优化研究——以华容县示范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年兴;;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A];北京奥运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论文集[C];2002年
3 杨佩瑾;孙贻超;;天津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筱玲;;生态基础设施控制性规划初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明俊;;生态基础设施探析[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黄国平;;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防护林体系[A];北京奥运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论文集[C];2002年
7 吴智刚;许文进;冯长春;;城市森林的保护与利用——以广州天河区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智刚;;在城市建设中恢复与利用湿地——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设计案例剖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俞孔坚;李迪华;;着眼于50年后北京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北京奥运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论文集[C];2002年
10 秦绍玲;李韶霞;晋宇峰;;洛河滨水景观分析与生态化河道治理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靓;生态生产性土地视角下的辽西地区村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孙庆荣;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构建[D];同济大学;2006年
3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红艳;“拉不断的信奉”[D];武汉大学;2013年
6 张翠霞;神坛女人:大理白族村落“莲池会”女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王德福;做人之道:熟人社会中的自我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李沛;祠堂、祠堂戏剧与社会整合[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 悬置的学校[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晓琼;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艺青;生态基础设施与公园绿地建设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王妍芳;生态服务功能视角下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吕渊;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4 李昌浩;绿色通道(Greenway)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雷忠兴;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管制规划[D];中南大学;2008年
6 张莉;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刘英;快速城市化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孙攀;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9 李肖亮;西北地区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台州市“蓝色空间”格局与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孔坚;需要一场“大脚的革命”[N];文汇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甄澄 采写;让乡村享有体面卫生条件[N];光明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刘月月 通讯员 白雅童 王欣;规划自然桃源美景[N];中国建设报;2009年
4 俞孔坚;景观十年(上)[N];美术报;2009年
5 记者 修伟;“城市绿肺”迎来全面升级[N];大连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葛胜征 王巍;吉利能造适合政府的好车[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9年
7 诸大建;“绿色新政”才能有效化解危机[N];烟台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黄抗生 李有军;让绿韵与红脉和谐共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全力打造“宜居城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晓丽;城市内涝难根治亡羊补牢该补哪儿[N];辽宁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