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薄膜褶皱的宏观和微观机理与特性的研究

兰澜  
【摘要】:褶皱是薄膜的一种典型构形失稳模式。薄膜褶皱的产生及演化机制与尺度密切相关。不同尺度下的褶皱机理明显不同,对薄膜结构性能的调控作用也不相同。如高精度空间薄膜结构表面的宏观褶皱将影响结构形面精度,需要对其进行控制;而微纳米柔性薄膜器件表面的微观褶皱可以调谐器件的电学、光学及振动等性能,可对其进行利用。本论文围绕薄膜的宏观和微观褶皱机理及其扩展演化特性开展研究,对推进薄膜褶皱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薄膜结构宏观和微观性能调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研究了宏观尺度薄膜的二次皱曲机理及特性。分析了薄膜后皱曲过程中的褶皱波构形突变特征,基于分叉理论,阐释了薄膜的二次皱曲机理,即同一皱曲临界载荷对应两种不同的皱曲模态,表现为褶皱波形的分裂,对应后皱曲平衡路径的跳变反转。基于薄膜二次皱曲特征及机理,提出了宏观尺度薄膜二次皱曲临界状态的判定方法。以矩形薄膜剪切皱曲分析为例,利用该判定方法获取了矩形薄膜剪切二次皱曲的临界载荷。在此基础上,引入对折痕的考虑,基于准静态比拟法,给出了一种考虑折痕的薄膜皱曲行为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具有折痕薄膜的皱曲行为,探讨了折痕对薄膜褶皱及二次皱曲行为的影响。 进行了薄膜二次皱曲实验研究。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薄膜二次皱曲特性实验测试方法,获取了薄膜二次皱曲的波形演化过程、二次皱曲区域及临界载荷,验证了薄膜二次皱曲判定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实验分析,明确了折痕对薄膜褶皱的扩展演化以及二次皱曲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基于实验获取的褶皱应变,修正了褶皱幅值预报模型,提高了褶皱构形特征的预报精度。 分析了石墨烯褶皱的演化特性,探究了石墨烯的微观褶皱机理。提出了耦联因子的概念,建立了可同时考虑几何尺寸、手性及长细比的石墨烯弹性参数的多参耦联模型。将石墨烯等代为连续薄膜,采用宏观皱曲分析方法分析了石墨烯褶皱的构形特征,建立了宏观薄膜褶皱特征与石墨烯褶皱特征的相似关系。建立了基于三节点Timoshenko梁单元的石墨烯离散化等代分析模型,从微观组织结构特征出发阐释了石墨烯的微观褶皱机理,即为碳-碳化学键的扭转变形能诱导的离面弯曲变形。最后,比较分析了连续化和离散化等代方法在石墨烯褶皱分析中的适用性。 研究了褶皱构形对石墨烯振动特性的影响。采用连续化等代方法,获取了石墨烯褶皱构形特征,引入褶皱构形带来的质量和应变能变化,建立了具有褶皱石墨烯的振动特性分析模型,预报了具有褶皱石墨烯的振动频率。在此基础上,考虑了由缺陷和官能团引起的石墨烯构形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构形变化特征对石墨烯振动特性的影响,获取了具有可变构形石墨烯的变频振动规律。 薄膜褶皱的宏观和微观机理与特性的研究为薄膜褶皱的调控提供依据,是基于褶皱工程的薄膜性能设计和控制的主要参考,为进一步研究薄膜褶皱的跨尺度关联性奠定理论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于广华,赵洪辰,朱逢吾;超薄坡莫合金薄膜[J];科学通报;2001年13期
2 王素梅,王建国,付小勇,范正修,贺洪波,邵建达;双折射雕塑薄膜的研究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05年02期
3 李云良;田振辉;谭惠丰;;基于张力场理论的薄膜褶皱研究评述[J];力学与实践;2008年04期
4 杨进;金卫凤;任乃飞;;微纳结构形式对镍薄膜超快热化动力学的影响[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3年09期
5 叶超,康健,宁兆元,程珊华,陆新华,项苏留,辛煜,方亮;α-C∶F薄膜的键合结构与电子极化研究[J];功能材料;2001年05期
6 朱小红,朱建国,郑东宁,李林;铁电钛酸锶钡薄膜的最新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03年05期
7 付若鸿;钟智勇;吴卫波;查杰;张怀武;;电化学法制备的CoFe_2O_4薄膜[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8年05期
8 张建;杨庆山;谭锋;;基于薄壳单元的薄膜结构褶皱分析[J];工程力学;2010年08期
9 刘卫国;;离子束辅助蒸发镀制硫化锌、氟化镁薄膜的工艺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10 符策基;谭文长;;一种选择性增强光谱吸收比/发射率的薄膜结构[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11 程宇航,吴一平,陈建国,乔学亮,谢长生,杨业智,莫少波;a-C∶H(N)薄膜结构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J];物理学报;1998年01期
12 闫益;诸葛兰剑;吴雪梅;;ZnO薄膜的分形生长以及退火对ZnO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3 杜明军;吴志明;罗振飞;许向东;王涛;蒋亚东;;退火对纳米VO_2薄膜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J];光电子.激光;2011年03期
14 周顺;刘卫国;蔡长龙;刘欢;;氮氧化硅薄膜红外吸收特性的研究[J];兵工学报;2011年10期
15 周歧刚;翟继卫;姚熹;;杂质分布设计对钛酸锶钡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7年11期
16 王玉新;郑亚茹;宋哲;冯克成;;沉积参量对硼碳氮薄膜光透过性质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8年06期
17 杨和梅;姚正军;闫凯;陈丹丹;;氩氧比例对Al_2O_3薄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有色金属;2009年03期
18 赵菁,康宁,王金国,徐积仁;热处理对氮碳薄膜结构及光学性质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6年19期
19 冯嘉猷,龙春平,张芳伟,郑毅,范玉殿;CN薄膜结构特性的研究[J];物理学报;1996年06期
20 陈树义,郑毓峰,简基康,李东来,马忠权;近距离升华薄膜装置的研制及特性[J];新疆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友善;王长国;杜星文;;薄膜充气梁的皱曲行为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宋昌永;王树斌;;薄膜结构中索滑动对结构性能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3 马平;胡建平;唐明;邱服民;王震;于杰;;高功率激光薄膜及相关检测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4 魏玉卿;尚仰宏;;空间薄膜结构张拉系统优化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锦华;姚冰;郝万立;;温度条件对锆钒薄膜结构的影响[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6 肖青平;杨斌;吴萍;郝建钢;;辐照对碳氮薄膜结构和硬度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王晓姹;李志青;吴萍;姜恩永;白海力;;退火对于碳氮薄膜结构的影响[A];TFC'05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阳;陈光华;马国斌;严辉;;织构C_(60)薄膜的生长研究[A];1996年中国青年学者物理学讨论会——薄膜材料与物理论文集[C];1996年
9 蔺增;巴德纯;;种植体表面碳基薄膜的制备及生物摩擦学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徐东;吕霞;戚震中;蔡柄初;;铁基巨磁阻抗薄膜的研究[A];华东三省一市第三届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长国;空间薄膜结构皱曲行为与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李云良;空间薄膜褶皱及其动态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荆象阳;铋系薄膜的制备及其介电、铁电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肖潇;空间薄膜结构的展开动力学研究及热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5 宋青林;薄膜热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
6 董东;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乔磊;大尺度复杂张拉薄膜结构整体分析理论及其软件化[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晖;金属—绝缘体颗粒薄膜的输运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谭锋;张拉薄膜结构的褶皱和动力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苏卫锋;硅基稀磁半导体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和输运性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超;α-C:F薄膜的沉积、结构与介电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胡立业;钛酸锶钡薄膜介电非线性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孙杰;钛酸锶钡薄膜的制备及物理性能表征[D];河北大学;2010年
4 王玉龙;面向仿生微纳导航系统的光电薄膜的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秦英绚;视景系统薄膜反射镜成形的有限元分析及控制方案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孙潇女;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铟掺杂氧化镉薄膜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桑胜波;量子阱薄膜结构的机电特性实验研究[D];中北大学;2006年
8 张宏超;薄膜结构的找形方法和力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9 王忠;织构C_(60)薄膜的生长及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张姝娟;球状TiO_2薄膜的制备、改性及光电化学性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军锋;薄膜表面极性火焰处理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N];中国包装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