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多配体镓和铟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

王新铭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IIIA金属镓和铟配位聚合物蓝光材料的合成方法、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质。基于设计合成的思想,选用不同类型的芳香羧酸为主配体,含氮杂环的邻菲罗啉和联吡啶作为辅助配体,采用水热的合成方法,设计合成出了包含两例有机小分子,五例单核或双核铟配合物及五例镓和铟配位聚合物的十二个化合物。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等结构表征,通过热重分析、液态和固态荧光光谱进行了性能测试,研究合成条件对晶体构型的影响及晶体结构与荧光性能的关系。采用水热反应的方法,分别以4-咪唑苯甲酸(HIBA)和3,3',4,4'-二苯酮四甲酸(H4bptc)为主要成分,2-羟基苯三酸(H4OTBA)和邻菲罗啉(phen)为辅助成分,得到了两个有机小分子晶体,(HIBA)(H4OTBA)(1)和(H4bptc)(phen)(2)。1和2在氢键和π–π堆积的作用下,分别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络和二维层状晶体结构。固态室温条件下,1呈现出546 nm的绿光发射,2表现出宽谱带的发射峰,荧光范围为420–566 nm,呈现出白色荧光发射。采用3,3',4,4'-二苯酮四甲酸(H4bptc)和2,6-吡啶二甲酸(2,6-H2pydc)作为羧酸主配体,在水热条件下获得了五例含有双配体的金属铟配合物,分子式分别为[In(phen)2Cl2](H4bptc)(NO3)(H2O)(3),[In(Hbptc)(phen)(H2O)]2(4),In(2,6-pydc)(phen)(H2O)Cl(5),{[In(2,6-pydc)(Ox)0.5(H2O)2](H2O)}2(6)以及In3(2,6-pydc)3(1,4-bda)1.5(H2O)6(7)。配合物3–7在溶液中均表现出强蓝光发射,最大发射峰范围是398–435 nm,配合物3–6在二甲基甲酰胺,乙腈,甲醇和氯仿中的量子产率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而提高,最大值分别达到了0.174,0.207,0.155和0.193。固态室温条件下,配合物3,5,6,7仍呈现出蓝光发射,双核配合物4展现出绿光发射,最大发射峰位于517 nm。配合物3–7的热稳定性分别可达117°C,190°C,174°C,272°C和250°C。于反应体系中引入线型配体对苯二甲酸(1,4-H2bda),在邻菲罗啉(phen)和2.2'-联吡啶(2.2'-bipy)配体的参与下,得到了两例一维链状铟配位聚合物{[In(1,4-bda)1.5(phen)]·H2O}n(8)和{In(1,4-bda)(2,2'-bipy)Cl}n(9)。配位聚合物8具有一维梯形链结构,呈现出强蓝光发射,低温条件下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配位聚合物8最大发射峰蓝移(434→370 nm),具有溶致变色的特性。配位聚合物9中的一维之字链间形成了罕见的垂直穿插构型,最大发射峰位于400 nm。配位聚合物9致密的穿插结构,使其发射光谱稳定,不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配位聚合物8和9晶体框架结构的热稳定性可分别维持到450°C和495°C。反应体系中同时引入对苯二甲酸(1,4-H2bda),联苯二甲酸(2,2′-H2bpda)和邻菲罗啉(phen),合成出了两例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镓和铟配位聚合物{M[(2,2'-bpda)(1,4-bda)0.5(phen)]·0.5H2O}n(M=Ga,10;In,11)。配位聚合物10和11呈现出强蓝光发射,发射峰分别位于413 nm和401sh,413,436sh nm,并具有可调控发光性能,随着溶剂极性、种类及温度的变化,呈现出蓝,绿,白,黄的荧光发射。配位聚合物10和11在甲醇中的量子产率分别可达到0.273和0.257,并且氘代溶剂中10和11的荧光寿命明显增加。采用含时密度泛函计算法(TD–DFT),证明了10和11的荧光发射是基于配体间的电子跃迁。以双核配合物7为原料,采用晶体转变的方法得到了三维铟配位聚合物{[In4/3(μ2-OH)(2,6-pydc)(1,4-bda)0.5(H2O)]·2H2O}n(12)。配位聚合物12呈现出位于351sh,421 nm的蓝光发射。配位聚合物12的蓝色荧光发射不易受溶剂极性的影响,不同溶剂中最大发射峰范围为432–436 nm。由于含有2D+3D→3D的三维致密结构,配位聚合物12具有抗潮解及抗溶剂化效应。热重曲线及变温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显示,其晶体骨架的热稳定性可维持到450°C。配位聚合物12对于二甲基亚砜分子具有荧光猝灭性,水溶液中二甲基亚砜含量为25%时荧光猝灭率达到100%。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C.N.肯尼;游安基;;配位聚合物[J];化学通报;1961年07期
2 张琳萍,侯红卫,樊耀亭,程凤宏;配位聚合物[J];无机化学学报;2000年01期
3 高锋,唐洁渊,林晓红;褐藻酸镨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质[J];稀土;2000年04期
4 高锋,唐洁渊,林晓红;聚丙烯酰胺镨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张鸿云,雷静,吴庆安,张郁松,陈佩琨,程文强,张晓霞;设计和组装一组新型配位聚合物[J];化学世界;2001年03期
6 朱龙观;;三维大孔道配位聚合物创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2年05期
7 张峻,张旭东,肖博,刘亚茹;两个新的镍和铜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3期
8 黄美荣,李新贵,华轶敏,张炜;液晶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J];高分子通报;2004年01期
9 孙长艳,郑向军,金林培;微孔镧系配位聚合物[J];中国稀土学报;2004年01期
10 李胜利,吴杰颖,马文,田玉鹏;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11 叶开其,吴英,张红雨,叶玲,于景生,杨光第,王悦;基于1,2-二(2-吡啶甲酰胺基)苯铜形成的配位聚合物网络晶体[J];科学通报;2004年20期
12 王瑶,杨晓燕,刘俊龙,安庆大;羧基苯基卟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3 王瑶,张绍印,刘俊龙,杨晓燕,许艳,安庆大;吡啶基卟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4 于景华;杜洪光;韩克飞;郭洪猷;王玉洁;;新型银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和光吸收性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5 王鹏;王崇臣;;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漫反射光谱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6 赵峰;李纲;李子峰;侯红卫;;吡啶-2,6-二甲酸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06年03期
17 陈庆;仲剑初;丁一;修远见;;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银(Ⅰ)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研究;2006年04期
18 武文;;金属配位聚合物的研究现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9 吴大雨;黄薇;李庚;谢黎霞;段春迎;孙巧珍;孟庆金;;镍螺旋化合物及其杂银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结构(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7期
20 孙炜伟;程爱玲;彭惠琦;高恩庆;;一维螺旋状3,6-哒嗪二甲酸镉(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明;张杰鹏;;柔性微孔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尧宇;杨国平;;穿插和缠绕的功能配位聚合物的可控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亚男;杨国平;庞凌燕;王尧宇;;新颖三维穿插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刘波;黄文欢;刘芮廷;王尧宇;;新颖的三维微孔及穿插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赵婷婷;屈学俭;景学敏;霍启升;刘云凌;;柱支撑作用三维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王磊;梁志强;王艳艳;杨玮婷;;基于五核钴(Ⅱ)簇的新颖三维配位聚合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鲁统部;;孔状配位聚合物[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爽;郑冰;张丽荣;李光华;霍启升;刘云凌;;镉与咪唑羧酸及其衍生物构筑的三维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潘勤鹤;曾永飞;宋伟朝;卜显和;;具有八核钴簇的新型三维钴(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小明;;磁性配位聚合物的分子设计、结构与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名莉;金属—有机膦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修饰及催化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孙延春;芳香多羧酸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刘波;吡啶羧酸微孔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张丽娜;基于二元芳香羧酸的稀土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杨小乐;基于羧酸或吡啶羧酸类配体的过渡/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学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6 庞凌燕;含刚性三苯基四羧酸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其作为荧光探针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7 吴威平;氮杂环羧酸配体配位聚合物的构筑、结构与性质表征[D];西北大学;2015年
8 孟高祥;基于四氮唑配体的d~(10)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黄婉云;基于刚/柔性的两极多齿配体的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骆昱晖;新型晶态配位聚合物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荣;萘二酸、吡嗪与过渡金属锰、铜、锌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杨晓刚;硫代联吡啶和V型四酸构筑的系列配位聚合物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3 刘子生;功能配位聚合物的脲热合成、结构与表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常思远;基于多羧酸配体与多氮杂环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王瑞莹;磁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国楠;基于V型芳香羧酸配体和氮杂环羧酸配体构筑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肖书林;新型含氮/氧多齿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8 姚慧萌;由羧酸类配体和稀土、过渡金属构筑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周云志;金属有机骨架多孔材料的调控及其性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郝苗;基于刚性羧酸配体的d~(10)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辽宁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钊良 记者 吴鹤年;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入国际前沿[N];科技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