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细电火花铣削加工伺服控制及电极运动轨迹规划研究
【摘要】:微细电火花铣削加工具有无宏观作用力、不受材料硬度限制等优势,在精密微细化零件加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加工效率低、加工精度难以控制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细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微细电火花铣削加工中伺服控制和轨迹规划直接影响着微细零部件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因此,研究微细电火花铣削加工的伺服控制方法和轨迹规划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MATLAB/Simulink组件对机床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并采用速度输出量微分,位移输入偏差比例-积分的控制算法对系统进行PID校验,使系统上升时间减小至24.2ms,调节时间和超调量分别为84.6ms和12.5%。根据块电极磨削和分层铣削加工的特点,在块电极磨削和分层铣削时分别采用匀变速伺服进给和模糊控制的方法对电极运动速度进行调节,并通过试验实现了加工伺服参数的优化。通过VC++编程将模糊控制器集成到数控系统中,完善了微细电火花铣削加工数控系统。研究了放电间隙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型腔加工时电极的偏移量。根据电极形貌和单道槽底面轮廓确定了较优的轨迹重叠率,减小了型腔底面的残余凸起。研究了分层厚度、电极运动速度和单脉冲放电能量对型腔加工轨迹规划的影响,得出实际加工深度随着分层厚度、单脉冲放电能量和电极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对于特定的单脉冲放电能量和分层厚度,存在理想的电极运动速度使得实际加工深度等于分层厚度。通过上述研究,为型腔加工的轨迹规划提供了指导。采用本文提出的伺服方法和盘蛇改进型轨迹进行了型腔加工试验,加工出边界尺寸偏差小于1.5μm、深度尺寸偏差小于3μm的凹四棱台型腔,提高了型腔的加工尺寸精度,进而验证了完善后的微细电火花伺服控制系统及优化后的铣削加工轨迹规划方法的可行性。
|
|
|
|
1 |
王振龙
,孟庆鑫
,赵万生
,狄士春;分层去除微细电火花铣削技术的实验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02年04期 |
2 |
枫叶;微细电火花镀覆技术[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3年11期 |
3 |
金柏冬;曹国辉;王振龙;肖凯;赵万生;;空气中微细电火花沉积的工艺规律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02期 |
4 |
董德生;曾伟梁;杭观荣;王振龙;;群孔的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06年02期 |
5 |
王振龙;彭子龙;金柏冬;;空气介质微细电火花沉积加工微结构机理[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9年01期 |
6 |
王英;高德东;;分层去除微细电火花铣削加工工艺规律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9年03期 |
7 |
胡满红;李勇;佟浩;马晓宇;;三维微结构微细电火花和电解组合加工实验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10年02期 |
8 |
王玉魁;解宝成;王振龙;彭子龙;;气中微细电火花沉积加工的单脉冲放电过程热力学仿真(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1年S2期 |
9 |
尚歌;王振龙;;气中微细电火花沉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电加工与模具;2012年06期 |
10 |
张扬;陈济轮;李森;张昆;钟晓红;马宁;;典型微结构的微细电火花加工工艺研究及工程应用[J];航天制造技术;2013年05期 |
11 |
;六轴数控精密微细电火花机床诞生[J];机械;2005年11期 |
12 |
曹国辉;金柏冬;肖凯;王振龙;赵万生;;空气中微细电火花沉积铜合金工艺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
13 |
许加利;李建功;裴景玉;胡德金;;单层多道微细电火花定长补偿加工方法[J];电加工与模具;2009年03期 |
14 |
郦羽;白基成;王燕青;李浩洲;;组合式微细电火花电极制作工艺试验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12年03期 |
15 |
;“微细电火花加工工艺研究”通过鉴定[J];电加工;1999年01期 |
16 |
杨国哲;刘峰;王野牧;;微细电火花三维成型加工系统的研制[J];机床与液压;2008年02期 |
17 |
林海波;杨国哲;;微细电火花三维成型加工控制系统的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9年11期 |
18 |
李勇,严晓敏,郭,王显军,邹丽芸;微细电火花加工工艺研究[J];电加工;1998年04期 |
19 |
迟关心;褚旭阳;狄士春;王振龙;;管电极微细电火花铣削加工[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S1期 |
20 |
王振龙,曹国辉,张永生,赵万生;空气中微细电火花沉积与去除可逆加工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4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