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太阳能利用潜力的严寒地区住区形态优化研究

白洋  
【摘要】:本文以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市住区为例,从太阳能利用潜力的角度上对其空间形态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包括哈尔滨市住区形态调研、建筑表面太阳辐射强度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三部分。通过对哈尔滨典型住区形态调研结果的分析、总结,得到平行行列式、三面沿街式和四面围合式的三种典型住区形态;对实际建筑表面太阳辐射强度进行测试,得到并分析了外表面太阳辐射强度的分布特点,利用Energy Plus软件建立实际建筑的物理模型并计算测点位置的太阳辐射强度,通过对比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以验证模拟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和分析住区形态参数变化对住区建筑表面太阳能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住区形态参数对太阳能被动式和主动式利用的影响。首先,对哈尔滨市新建和在建的111个住区进行调研,其中平行行列式、三边沿街式和四面围合式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4.4%、14.0%和7.9%。住区建筑高度(层数)不尽相同,据统计19-33层最为常见,其出现频数占总频数的18.0%。同时,选取部分典型建筑对其表面太阳辐射进行测试,得到不同朝向、不同高度、不同环境中建筑表面太阳辐射强度的分布特点。其次,为了保证本文研究的住区形态之间具有可比性,遵循当地住宅间距规范的前提下,利用OpenStudio插件建立模型,在基地边长为425m×325m、容积率定为3.42的标准下进行布置。利用Energy Plus软件和IESVE软件对典型住区形式进行太阳辐射强度分布的计算,得到三种典型住区建筑表面太阳辐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住区布局方式、朝向、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对太阳辐射强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其对各表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影响。最后,利用孔帕尼翁标准对住区太阳能利用进行评价,探讨不同太阳能利用方式时住区形态参数的优化选取。研究表明,对于行列式布局方式,无论主动是太阳能利用还是被动是太阳能利用,受到形态参数影响最大,其中住区朝向仅对被动式利用产生影响。在周边式住区中,住区朝向、建筑形式和布局对被动式利用产生较大影响,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仅对主动式利用产生影响。在围合式住区中,建筑高度对主被动太阳能利用均有影响,其中被动式影响较大,而布局则仅对被动式利用有较大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涂济民;云南太阳能利用发展概况[J];太阳能;2000年01期
2 周军;锡盟太阳能利用方兴未艾[J];太阳能;2001年01期
3 流金;黑夜变白昼与烈日造冰——太阳能利用新篇章[J];发明与革新;2002年02期
4 戴闻;太阳能利用前景光明[J];物理;2003年08期
5 本刊编辑部;我国太阳能利用出现重大突破[J];湖南电力;2003年04期
6 ;中国太阳能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J];发明与创新;2004年01期
7 孙永泰;以色列巧用太阳能[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4年01期
8 高辉,何泉;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J];华中建筑;2004年01期
9 元文;奥运场馆应加大太阳能利用[J];太阳能;2005年02期
10 葛悦华;;天津市农村太阳能利用情况调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8年01期
11 ;太阳能将成为我国重要能源[J];四川建筑;2011年03期
12 仲敏波;吉恒松;宋新南;;《太阳能利用》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8期
13 杨晏婉;;我局太阳能利用情况介绍[J];哈铁科技通讯;1979年07期
14 楼惟秋,王锦侠,车茂隆;试论太阳能利用历史发展中的技术动向[J];太阳能学报;1980年01期
15 楼维秋,王锦侠,车茂隆;试论太阳能利用历史发展中的技术动向[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16 李为众;;评优秀科普画册——《中国太阳能利用》[J];太阳能;1981年03期
17 春草;;美国的太阳能利用[J];太阳能;1981年03期
18 郑录,周利,张纯菁;太阳能化学(一)[J];化学世界;1987年10期
19 ;全国太阳能利用函授班(第二届)招生通知[J];太阳能;1990年01期
20 宋忠烈;;塑料在太阳能利用中的潜力[J];太阳能;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炳鹤;;太阳能与太阳能利用(三篇)[A];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崇杰;赵学义;薛一冰;;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申彦波;;太阳能利用中的气象问题[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李德英;高雪飞;赵秀敏;;太阳能集热供暖系统成套设备设计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5 黄志海;;实施新能源推广应用 加快我市太阳能利用步伐[A];金华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李纪国;叶连彩;李君;吕效军;;太阳能利用近期概况[A];山东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任雅玲;;敦煌地区室内热水设计中的太阳能利用[A];全国建筑给水排水青年学术论文选[C];1996年
8 赵伟;刘战强;刘玉峰;黄富强;;新型光电化合物设计与太阳能利用[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李宝骏;姜兴有;梁军保;李颖;周萌;;太阳能光纤自贮能照明系统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10 王海军;祝诗平;;丘陵山区太阳能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富强;太阳能多碟聚光系统聚集特性及吸热器光热力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张锐;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严寒地区外窗物理性能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洋;基于太阳能利用潜力的严寒地区住区形态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杨绍阳;太阳能季节性蓄热与地源热泵复合供热系统应用与模拟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李雨潇;铁路站房太阳能—双热源热泵供暖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饶义本;太阳能热水和热泵复合热源的毛细管辐射供暖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许浩;建筑三维模型重建及其太阳能利用潜力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6 诸亚珺;建筑太阳能利用的适应性与湖州地区的应用探讨[D];浙江大学;2008年
7 张杰;太阳能地下蓄热性能的实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1年
8 苏蒙;绿色建筑太阳能利用评价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郭永聪;深圳建筑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张宝星;太阳能利用的跟踪与聚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峰沸腾;老百姓接受太阳能的关键是成本[N];贵阳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许晓东;海宁技工学校首开太阳能利用专业[N];消费日报;2009年
3 记者 齐小乎;我国拟2035年规模利用太阳能[N];中国财经报;2009年
4 通讯员 石亦菲 记者 许琦敏;太阳能将成我国重要能源[N];文汇报;2009年
5 记者 李丹丹;昆明力挺太阳能产业[N];昆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孟雅洁;我省将成立太阳能产业联盟[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7 实习记者 苏玲;北京太阳能产值2012年将超200亿[N];北京商报;2010年
8 方蒙;锡盟太阳能利用方兴未艾[N];中国电力报;2000年
9 管斌 高丕田;太阳能行业亟须整合[N];经济日报;2005年
10 记者 顾定海 通讯员 邵维妮;太阳能产业呼之欲出[N];联合时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