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陶瓷膜生成及机理的研究
【摘要】:
微弧氧化技术又称为微等离子体氧化技术或阳极火花沉积技术,这是一种在阀金属及其合金表面通过微等离子体放电,进行复杂的电化学、等离子化学和热化学过程,原位生长氧化物陶瓷膜的新技术。利用此项技术形成的表面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强、硬度高、耐磨性、耐蚀性、抗热震性高,膜层电绝缘性好、击穿电压高。不仅如此,该技术采用能量密度极高的微等离子弧加热的先进加热方法,基体组织结构不受影响,且工艺不复杂,不造成环境污染,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材料表面处理新技术,正成为国际材料表面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俄罗斯、美国、英国及日本等国对这项新技术的研究十分重视。
铝合金表面的微弧氧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包含初期氧化膜的电化学形成,以及后续的陶瓷膜击穿,其中包含热化学、电化学以及光、电、热等物理作用,并且这一过程受基体本身的材质、电源参数以及电解液的参数影响,很难在线监测,这就为理论研究带来困难。因此,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种理论模型能圆满地解释各种实验现象,对其机理研究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本文通过对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生成机理、工艺规律、工艺试验及生成陶瓷膜特性的系统研究,以求进一步掌握和了解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加工新技术,为推进该技术的产业化和深层次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微弧氧化过程的机理是这一技术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对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生成陶瓷膜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微弧氧化过程的机理模型。认为由于在微弧放电通道内气体压力较高,在此压力范围内电子不可能被电场充分加速,其能量经碰撞被高密度的气体分子有效地吸收而变成热能,使体系达到热平衡,此时电子的温度Te和气体的温度Tg相同,即Te=Tg。微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等离子体主要为氧的等离子体,孔底的氧气泡首先被击穿,产生氧的等离子体,这一过程产生的自由电子和焦耳热,又引发孔底氧化膜的雪崩击穿,氧化膜的击穿可以认为发生在阻挡层有瑕疵的弱斑上,这个弱斑是阳极氧化时氧化膜产生晶格缺陷的地方。
整个放电通道的等离子体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正离子的迁移,在阴极处(溶液与陶瓷膜的界面)留下正的空间电荷,这些空间电荷增大了阴极的电子场发射,以此来保证电流的连续性并且使雪崩可能发展到足以引起持续的击穿。
氧等离子体中存在着激发态的氧分子和氧原子,这些都是活性物质,在微弧氧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高速快门的照相机(快门速度为1s/1000)拍下了阳极表面的放电点状况。可以看出,工件表面同时放电的通道数量很多。
|
|
|
|
1 |
刘彩文;吴士军;;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6期 |
2 |
薛文斌,邓志威,李永良,陈如意,张通和;Ti-6Al-4V在NaAlO_2溶液中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组织结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0年03期 |
3 |
王永,康熊仁,章盛磊,李炳生;铝基复合材料表面微弧氧化涂覆陶瓷膜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4期 |
4 |
全伟;胡正前;Chernega.S.M.;马晋;;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涂层制备工艺设计[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9年12期 |
5 |
杜继红,李争显,慕伟意;不锈钢铝复合材料表面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4年01期 |
6 |
蔡宗英,张莉霞,邢献然,李运刚;微等离子体氧化技术制备陶瓷膜研究进展[J];湿法冶金;2004年03期 |
7 |
薛文斌,邓志威,陈如意,张通和;钛合金在硅酸盐溶液中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组织结构[J];金属热处理;2000年02期 |
8 |
吴汉华,金曾孙,龙北红,汪剑波,王秀琴;阴/阳极电流密度对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耐蚀性的影响[J];材料保护;2004年12期 |
9 |
张永君;蒙继龙;;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黑化一体化技术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7年05期 |
10 |
张英;孟保平;杨国英;姚素娟;;镁合金微弧氧化研究[J];有色金属加工;2004年06期 |
11 |
蔡雷;;铝合金微弧氧化技术在包装和食品机械中的应用[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8年04期 |
12 |
杜克勤,寇瑾,严川伟;黑色微弧氧化陶瓷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材料保护;2003年06期 |
13 |
陈飞;周海;姚斌;陈晨;;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陶瓷层的耐腐蚀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07年06期 |
14 |
张欣宇,石玉龙,方明;微弧氧化陶瓷膜的性能研究[J];电镀与涂饰;2002年06期 |
15 |
龙北玉,吴汉华,龙北红,汪剑波;电解液对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相组成和元素成分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1期 |
16 |
宋润滨,左洪波,吉泽升;轻合金等离子体增强电化学表面陶瓷化进展[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3年02期 |
17 |
郭洪飞;安茂忠;霍慧彬;徐莘;;工艺条件对镁合金微弧氧化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年06期 |
18 |
刘建平,旷亚非;微弧氧化技术及其发展[J];材料导报;1998年05期 |
19 |
辛世刚;宋力昕;赵荣根;胡行方;;铝基复合材料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组成与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06年01期 |
20 |
白基成;郭永丰;张海龙;刘晋春;;铝合金表面微弧放电陶瓷化改性新技术[J];电加工与模具;2006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