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几何与图像结合的虚拟场景绘制技术研究

全红艳  
【摘要】: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场景的绘制技术研究已经成为虚拟现实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基于几何的虚拟场景造型方法的研究是以计算机图形学为基础,其特点是便于用户与虚拟场景中的对象进行交互,并能对虚拟对象的深度信息进行直接获取,且视点自由,但由于该方法的研究对于场景的几何复杂度具有依赖性,难以在普通的硬件平台上实现;同时,基于图像的虚拟场景绘制方法中,利用图像像素作为基本绘制元素,绘制速度独立于场景复杂性,仅与图像分辨率有关,且能在低档平台上实现场景漫游,但该方法的研究中存在着缺少场景的深度信息,难以与场景进行交互的问题。所以,如何利用几何与图像结合的方法来构造虚拟场景是虚拟现实技术近几年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其中尚有很多问题需解决。本论文研究了基于几何和图像混合绘制策略中的一些相关的主要技术。 在虚拟场景建模技术的研究中,基于摄像机纯旋转运动的虚拟场景构建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在该方法研究中图像拼接是主要技术之一。图像拼接的主要问题是确定相邻图像间的对应点,即图像匹配,我们在第二章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的图像对应方法,由于充分利用了图像的边缘特征,大大提高了图像的对应的速度;图像对应中的边缘特征的提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统的边缘提取方法不能满足图像对应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的区域权值标记边缘检测方法(Template Based Area Weight Signing Edge Detection Method简称TBAWSEDM),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一种基于特征的快速点对应策略,将对应点的确定范围限定在边缘的范围内进行,加快了图像对应的速度,提高了图像点对应的准确性。 在虚拟场景混合绘制技术研究中,由于三维空间中物体的成像与摄像机的内外参数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圆环点的摄像机自标定方法。在三维摄影空间中,无穷远平面上的点构成了绝对二次曲线,由于二次曲线的像包含了摄像机的内部参数信息,我们利用了圆环点的像在二次曲线上的摄影几何特性,从而确定摄像机的内部参数,进而求取摄像机运动的外部参数。利用该方法准确方便地确定了摄像机的内外参数,由于该方法克服了模板上点与图像点的匹配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几何图元的检测和拟合所带来的误差,所以得到了更鲁棒的标定结果。 鉴于虚拟场景的混合绘制中,无论是利用图像进行重构的三角形片面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邓宇;陈孝威;;基于Visual C#.NET与3DSTATE实现虚拟现实[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年21期
2 门晓鹏;吕晓峰;马登武;彭军;;虚拟场景中基本几何元素相交测试技术[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陈华光;王京文;张晓清;;可漫游虚拟场景中的三维树木建模[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冯玉芬;;图形和图像构建虚拟场景技术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年14期
5 郭娅;谈虚拟演播室[J];影视技术;2000年11期
6 汪国有;朱里;张磊;;纸张切割非接触式成像定位测量方法与应用系统[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年06期
7 明芳;李峻林;;基于OSG的虚拟场景漫游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年03期
8 王俊文;虚拟演播室技术[J];中国有线电视;1999年11期
9 王俊文;虚拟演播室技术[J];西部广播电视;1999年09期
10 马晨阳;TRINITY虚拟口播室的设计与使用[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3年02期
11 张榕,刘少军,廖春蓝;基于OpenGL的海洋采矿升沉补偿可视化系统[J];计算机仿真;2005年08期
12 黄锐;谭佳佳;;基于X3D的虚拟场景建模方法[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13 赵磊;赵罡;谈敦铭;;基于八叉树的复杂产品模型实时绘制技术[J];工程图学学报;2011年03期
14 李小康,孙晓丹;虚拟演播室应用浅谈[J];现代电视技术;1999年03期
15 刘军祥;虚拟演播室技术进入我国电视制作领域[J];中国传媒科技;2001年04期
16 樊金风;;虚拟场景制作中的非线编技术[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02期
17 赵国增;郭恒川;;基于分形的真实感景物模拟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8 秦晓梅;;OPENGL在虚拟场景上的应用[J];电脑与电信;2008年06期
19 黄真宝;陈阳;;图像匹配中NCC算法的一种快速实现方法[J];信息化研究;2011年02期
20 李茂杰;;浅谈虚拟场景电脑制作[J];电视工程;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振刚;;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毛芸;;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绞窄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3 王春龙;张颂;;胸骨三维重建误诊为骨折一例[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顾俊玮;杨燕敏;张伟华;;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滔;罗珺;上官晋华;;平板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何建斌;吴晓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上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A];2005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梁有发;叶斌;石桥;;螺旋CT扫描及CT三维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8 周晓平;胡小吾;郝斌;金爱国;姜秀峰;曹依群;;丘脑底核的核磁共振可视化三维重建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柯玮;柯勇;周兵;黄强;刘锡昭;胡阶林;;肛瘘的诊断方法和螺旋CT三维重建临床应用价值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红丽;郭启勇;廖伟;卢再鸣;高玉颖;岳勇;;多层CTAP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价肝细胞癌门静脉侵犯中的临床应用——与DSA的对比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术会议、第四届东北三省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红艳;基于几何与图像结合的虚拟场景绘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赵健;虚拟场景的视点质量评价与绘制优化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李壮;异源图像匹配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王彩玲;基于相位信息的图像匹配技术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5 葛永新;图像匹配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魏宁;模式识别中图像匹配快速算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李赣华;基于摄像机和二维激光测距仪的三维建模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骞森;机器人视觉中的退化不变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吕娜;图像匹配与跟踪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
10 陆宏伟;基于卫星编队遥感图像的对地定位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同龙;基于多尺度小波匹配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2 马松辉;图像匹配在导航制导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3 石友学;图像匹配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苗志华;基于图像轮廓的匹配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5 刘波;基于图像分割的非线性医学图像匹配[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夏奇;基于点模式匹配的图像匹配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高伟江;基于视频技术的交通标线视觉评价方法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刘国庆;虚拟校园的建模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章凤翎;基于轮廓的图像匹配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孟玲玲;进化计算及其在图像匹配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作者 王育文;游戏图形技术入门[N];电脑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滕继濮;3D直播:怎么实现身临其境?[N];科技日报;2010年
3 山东 程波模 姜宋军 陕西 左江源;自制摄像机适配器[N];电子报;2003年
4 颜乔;重庆主城江面安装“电子眼”[N];西部时报;2006年
5 ;索尼:力挺高清回报喜人[N];中国电子报;2007年
6 李献;高清画质为先 佳能硬盘当道[N];计算机世界;2007年
7 记者 牛海英通讯员 李永利;头盔式摄像机亮相京秦高速[N];河北日报;2008年
8 ;享受中国版的 摄像机[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齐建荣;摄像机选购4要诀[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10 记者 陈琳 吴丹;“只有摄像机才具有触碰现实的力量”[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