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FC铂/碳纳米管催化剂稳定性和电极制备新方法
【摘要】: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目前电化学能量转化领域研究开发的重点和热点。但是,PEMFC的大规模应用受到成本高、服务寿命短等因素的制约。碳纳米管(CNT)作为载体的电催化剂在氧还原和甲醇氧化等PEMFC电极反应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研究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不同直径碳纳米管的抗电化学氧化性。在所有研究的CNT中,直径介于10~20 nm的CNT(D1020)的抗电化学氧化性最强。所以,本文选择D1020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CNT(D1020)和Vulcan XC-72电极经过在0.5 mol·L-1的H2SO4溶液中1.2 V (RHE,可逆氢电极)加速老化实验后,用X射线光电子光谱(XPS)分析电极表面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Vulcan XC-72被氧化的程度远高于CNT,说明CNT的电化学稳定高于Vulcan XC-72。CNT电化学稳定性高的原因归于其特殊的结构(封闭、半封闭管状结构)。因此,就电化学稳定性而言,CNT是更好的PEMFC电极材料。
研究了Pt/CNT和Pt/Vulcan XC-72的电化学稳定性。Pt/CNT和Pt/Vulcan XC-72经过在0.5 mol·L-1的H2SO4溶液中1.2 V的加速老化实验后,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的分析表明,Pt/Vulcan XC-72中Pt颗粒长大的程度高于Pt/CNT中Pt颗粒长大的程度,XPS分析表明CNT被氧化的程度低于Vulcan XC-72。用氢吸脱附法计算电极电化学表面积的变化,Pt/Vulcan XC-72电极的电化学表面积下降了49.8% ,而Pt/CNT仅下降了26.1%。所以,Pt/CNT的电化学稳定性高于Pt/Vulcan XC-72,这归因于Pt-CNT之间特殊的相互作用、载体CNT的高稳定性。Pt表面氧化层的形成会大大降低Pt/CNT的稳定性;动电位条件下,Pt/CNT的性能衰减较快;Pt颗粒越小,Pt/CNT的性能衰减越快。
考察了影响Pt/CNT和Pt/Vulcan XC-72稳定性的非电化学因素,即Pt/CNT和Pt/Vulcan XC-72在气相和液相环境下的稳定性。热重分析表明,Pt/CNT在空气中的热稳定性高于Pt/Vulcan XC-72。将Pt/CNT和Pt/Vulcan XC-72置于100~175℃干燥的空气中,192 h的时间范围内,两者的质量和化学比表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t/CNT和Pt/Vulcan XC-72颗粒在该温度范围内的干燥空气中较为稳定。热空气处理法不是一种考察PEMFC电极材料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又考察了Pt/CNT和Pt/Vulcan XC-72在0.1 mol·L-1的HClO4溶液中,在室温和100℃情况下的稳定性(老化处理192 h)。TEM、XRD分析均表明Pt的平均粒径明显增大,Pt/CNT中Pt粒径增大的程度低于Pt/Vulcan XC-72。水相环境加速了
|
|
|
|
1 |
任学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发现状[J];有色金属;2004年02期 |
2 |
周未,王金全,仲未秧;PEM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J];电池工业;2004年04期 |
3 |
尹鸽平,彭工厂,高云智,史鹏飞,荒又明子;用于PEMFC的Pt/C阳极催化剂制备与性能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
4 |
任学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01期 |
5 |
李曦,曹广益,朱新坚,付晓薇;基于模糊建模技术的PEMFC非线性控制[J];电源技术;2005年04期 |
6 |
袁晓姿,马紫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加氢反应器[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1年04期 |
7 |
郭建伟,毛宗强,徐景明;采用交流阻抗法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化学行为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8期 |
8 |
张云河,李新海,吴显明,许名飞,邓凌峰;合金化提高铂在PEMFC氧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活性[J];电源技术;2004年08期 |
9 |
张金庆,房曙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河南化工;2003年12期 |
10 |
李云峰,张华民,胡军,才英华,衣宝廉;PEMFC直通道流场结构对电池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05年02期 |
11 |
田玉冬,朱新坚,曹广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与温度控制[J];移动电源与车辆;2005年01期 |
12 |
胡林会,朱新坚,莫志军;PLC的PEMFC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气传动;2005年01期 |
13 |
李云峰,才英华,张华民,衣宝廉;PEM FC流场结构对电池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05年05期 |
14 |
豪彦;燃料电池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一种新能源(二)——燃料电池的商业价值和研发情况[J];汽车与配件;2001年44期 |
15 |
陈东,陈廉;21世纪先进氢能载体材料产业化前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最佳氢燃料源[J];新材料产业;2002年10期 |
16 |
任学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发现状[J];电池;2004年06期 |
17 |
陈延禧,黄成德,孙燕宝;聚合物燃料电池的研史与开发[J];电池;1999年06期 |
18 |
田建华,刘邦卫,刘翔,朱科,陈延禧;造孔剂对PEMFC膜电极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05年03期 |
19 |
张丽彬;陈晓宁;吴文健;高洪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展前景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年04期 |
20 |
马紫峰,袁晓姿,和庆钢,J Hagen,V M Schmidt;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反应器的“电生”加氢特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