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地层中流体井孔内的模式波
【摘要】:
在油气资源勘探和地球科学探测中广泛采用声学测井技术。深入理解井孔中应力波(依据测井界的习惯,本文用“声波”这一术语表示应力波)的激发、传播和接收特性,是声波测井仪器设计和测井数据处理的基础。本文将地层视为流体饱和孔隙介质,把声测井问题归结为孔隙地层包围井孔的液-固柱面分层介质中声波问题,着重研究由井轴上的点声源激发的轴对称模式波,包括正常模式波和泄漏模式波。
首先分析了声波在孔隙介质中传播时渗流运动的特点,着重讨论了附加质量和动态渗透率的意义。
其次,在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建立柱面分层井孔模型,在正确给出井孔特征函数单值化的定义和积分围道的选取后,完整地求出了频率-复波数域上对应于模式波的极点分布,模式波包括对应于Stoneley波和pseudo-Rayleigh波的正常模式波以及泄漏模式波,然后分析了正常模式波和泄漏模式波的频散、衰减情况。讨论了二者的传播衰减机制的区别,前者的耗散由黏性流体与固相间相对运动造成,后者的耗散则是由于井孔几何特征而形成的能量径向泄漏。
再次,通过求极点残数得到各模式波的激发强度,分别求出对应的时域波形,并讨论声源中心频率对时域波形的影响。通过分别计算沿快纵波支点和SV波支点的垂直割线路径积分对应的时域波形,与正常模式波、泄漏模式波迭加可获得井内全波列波形,分别讨论各分波的波速以及其对全波列的贡献大小。
最后,研究了孔隙地层中渗透率和剪切模量对Stoneley波的波速及衰减的影响。渗透率的变化主要影响Stoneley波的衰减,而剪切模量的变化则同时影响Stoneley波的波速和衰减速率。
|
|
|
|
1 |
何晓;胡恒山;;横观各向同性孔隙地层中声波测井的分波模拟[J];力学学报;2008年05期 |
2 |
何勤功;;高分子聚合物在储集层孔隙介质中的滞留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1年03期 |
3 |
何勤功;胡俊明;黄荣华;勇振明;任光正;;聚合物溶液在砂岩孔隙介质中降低流体流动度的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年06期 |
4 |
汪伟英;孔隙介质中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及流变性[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5 |
Q. Jiang
,J. F. Stanislav
,L. Mattar
,生如岩,刘成根;某些简化假设对不稳定数据解释的影响[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9年01期 |
6 |
杨普华,翁蕊,张禹负,王金勋,罗幼松;二元混合表面活性剂在孔隙介质中流动时色谱分离的预测模型[J];石油学报;2004年06期 |
7 |
李斌,李子顺,朱国同,付志方;热传导测井方法检测油气(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5年02期 |
8 |
韩显卿,高有瑞;孔隙介质中滞留聚合物粘弹性的测定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
9 |
段秋者,梁保升,罗平亚,叶仲斌,孙良田;孔隙介质中非混相微观驱替机理及影响因素[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
10 |
徐文,卢涛,陈凤喜;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气藏“似孔隙介质”参数场判识与建立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
11 |
欧阳治华;姚高辉;李强;;基于非线性固液耦合模型的程潮铁矿地表变形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8年02期 |
12 |
王志伟;张毅;魏淋生;;孔隙介质中泡沫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年03期 |
13 |
王楠;邢立斌;;HPAM溶液在微观孔隙介质和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9期 |
14 |
田迎春;马坚伟;杨慧珠;;含两种不相混流体的饱和孔隙介质的波场模拟(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0年01期 |
15 |
古大治;何勤功;;毛细管束模型评价[J];油田化学;1985年03期 |
16 |
刘慈群;杨玠;;双重孔隙介质中垂直裂缝井的试井分析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0年03期 |
17 |
崔志文,刘金霞,王克协;BISQ模型中岩石喷射流对井孔声导波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6期 |
18 |
李红星;刘财;陶春辉;;基于BISQ模型的各向同性孔隙介质弹性波三维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数值模拟[J];世界地质;2007年04期 |
19 |
崔志文;刘金霞;王春霞;王克协;;基于Biot-喷射流统一模型Maxwell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的弹性波[J];物理学报;2010年12期 |
20 |
罗光熹;周安;马世伦;;天然气水化物讲座(四)(孔隙介质中的气体水化物问题)[J];国外油田工程;198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