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煤粉燃烧机理研究
【摘要】:
超细煤粉燃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低NOx燃烧技术,一些国家将其列为减少NOx排放的重要技术之一。超细煤粉燃烧不仅有降低NOx排放的作用,在燃烧特性方面也表现出着火温度低、燃尽率高、减弱或消除飞灰在炉内受热面上的沉积与结渣等特点。我国对此开展了研究,其中不乏工业试验,但在燃烧机理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透彻。本文针对超细煤粉的热解机理、热解过程氮、硫化物的析出特性、超细煤粉燃烧机理及燃烧过程污染物的析出特性、金属矿物质对NO的催化还原机理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燃用超细煤粉锅炉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对提高煤的燃烧效率和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利用热天平研究了超细煤粉的热解特性,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方法,研究了煤种和升温速率对细化和超细化煤粉的热解特性和热解动力学特性。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研究了细化和超细煤粉热解过程中含氮和含硫化合物的析出特性,分析了上述因素对其的影响。对深入理解细化和超细化煤粉燃烧前的行为特点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超细化改变了煤粉挥发分的析出特性,有利于挥发分的析出;当粒径在10μm以上时,热解过程含氮气体释放量与煤中含氮量成正相关;煤热解中硫的析出并不完全受煤中含硫总量控制,而主要由煤中硫的形态和含量、酸洗矿物质和碱性矿物质的含量、氢的含量、以及其它一些外部条件所决定。
为进一步了解细化和超细化煤粉燃烧过程的特点和污染物析出特性,本文利用热分析天平研究了细化和超细煤粉的着火特性、最大燃烧速率和燃尽特性,分析了粒度、升温速率和氧气浓度对着火特性和综合燃烧特性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研究了燃煤而产生的大气主要污染物SO2和NOx的生成特性,深入探讨了粒径、升温速率、氧气浓度和煤种对SO2和NOx生成的影响,对了解控制污染性气体的排放因素和机理,对煤粉锅炉的优化运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煤中矿物质是影响细化和超细煤粉燃烧的重要因素,目前对此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先对细化和超细煤粉进行脱灰处理,再向脱灰样品中加入Ca、Mg、Na、K、Al、Fe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研究其代表的相应矿物组成对细化和超细煤粉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析出特性的影响,分析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适量的KOH和NaOH能改善细化和超细煤粉的燃烧特性,降低表观活化能。细化和超细化3种原煤在燃烧过程中SO2的释放曲线是3峰曲线,而脱灰样品SO2的释放曲线是双峰曲线,并且出现峰值的温度范围不尽相同。其中Na的催化还原能力最强,并且催化还原能力大小还与煤种有关。
NO的催化还原是烟气脱硝的一种重要方法,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研究。但燃烧过程中NO的催化还原相对复杂,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量子化学的研究手段,以用较小尺度的MgO簇模型Mg5O5为对象,研究了焦炭催化还原NO的机理,分析了NO的分解途径,为燃烧过程中NO的脱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再最后部分提出了细化和超细化煤粉的原煤和半焦的表面特性。鹤岗煤、铁法煤和准噶尔煤三种原煤样品的表面分维数分别为2.3459、2.2942和2.7267。3种煤的表面分维均在2与3之间,并且随着粒径的减小,煤粉颗粒的比表面积增大,表面分析维数增大。说明随着煤颗粒粒度的减小,表面结构愈复杂,其分析维数愈高,对燃烧愈有利。
|
|
|
|
1 |
ЯрошеВскийС.Л.;刘治平;;高炉富氧鼓风情况下煤粉在炉缸内的燃烧[J];武钢技术;1991年04期 |
2 |
车明;;洛阳建专推出煤粉燃烧助燃器[J];砖瓦世界;1993年13期 |
3 |
王志荣;分解炉数学模型在设计和生产中的应用[J];水泥技术;1995年06期 |
4 |
姜秀民,刘辉,李巨斌,郑楚光,刘德昌;超细化煤粉燃烧硫释放的特性[J];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
5 |
金晶,李瑞阳,张忠孝;煤粉粒度对煤粉燃烧NO_x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
6 |
温良英,白晨光,欧阳奇,陈登福,董凌燕,邱贵宝;高炉风口回旋区工作状态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8期 |
7 |
欧阳奇;温良英;白晨光;张生富;;基于机器视觉的风口回旋区温度检测算法[J];钢铁研究学报;2007年02期 |
8 |
彭其春;周飞;陈永金;郭宜彬;孔凡朔;何强;;强化煤粉燃烧的混合添加剂的正交实验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9 |
任山;龙世刚;;三种可燃固体废弃物及煤粉的热重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0 |
何朋;谷红宇;梅书霞;谢峻林;;回转窑内煤粉燃烧机理数值模拟的研究[J];新世纪水泥导报;2009年05期 |
11 |
;立式煤粉化铁炉[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1972年03期 |
12 |
王华;;液排渣煤粉燃烧器着火过程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J];云南冶金;1992年03期 |
13 |
樊俊杰,金晶,钟海卿,陈占军;煤粉燃烧时NO_x析出规律的试验研究[J];锅炉技术;2005年03期 |
14 |
李意;盛昌栋;刘小伟;姚洪;徐明厚;;O_2/CO_2煤粉燃烧时细灰颗粒中痕量元素分布特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7期 |
15 |
彭其春;周飞;陈永金;郭宜彬;;高炉用煤粉混合添加剂的实验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16 |
;2.5吨立式煤粉化铁炉的设计与试验[J];中国机械工程;1973年01期 |
17 |
沈峰满,彭雪飞,赵庆杰;MnO_2对煤粉燃烧的助燃作用及机理[J];钢铁;1998年09期 |
18 |
王磊,孙锐,李争起,秦裕琨;浓度分布对煤粉燃烧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00年04期 |
19 |
陈晟;陆钢;车晓葵;刘应书;;促进剂对贫瘦煤返回火焰长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煤炭工程;2007年04期 |
20 |
吕建燚;李定凯;;煤粉细度对一次颗粒物特性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