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
气体静压轴承由于具有运动精度高,摩擦损耗小,发热变形小,寿命长,无污染等特点,在航空航天工业、半导体工业、纺织工业和测量仪器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气体静压轴承的基础上,以改善气体静压轴承的静态特性和稳定性为目的,通过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对局部多孔质气体静压止推轴承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轴承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对局部多孔质气体静压止推轴承工作特性的影响,为局部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的设计和工程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建立基于分形几何理论的多孔质石墨渗透率与分形维数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可预测多孔质石墨的渗透率,并可直观描述孔隙的大小对渗透率的影响。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局部多孔质气体静压止推轴承静态特性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在采用有限元方法时,首先通过加权余量法,将二阶偏微分方程降为一阶,从而,降低了对插值函数连续度的要求,同时,方便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
为了简便计算,本文直接将圆柱坐标系中的静压雷诺气体润滑方程转换到笛卡儿坐标系中进行研究,此种方法既避免了对于圆环气体轴承有限元求解时采用的保角变换,也避免了对于圆板气体静压轴承,由于半径等于0这个点存在,无法直接进行保角变换,还需要在半径等于0这点假设一个半径非常小的圆来进行压力分布的求解。
将计算流体力学中的FLUENT软件引入到气体静压轴承的研究领域,利用FLUENT软件对局部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进行仿真研究,可以免去对雷诺方程求解程序的编制,将精力集中在控制参数以及初始条件对轴承特性影响方面的研究,从而提高所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并且,更直观的表示气体在多孔质和气膜内的压力分布和流动速度等情况,同时也提高了计算精度。
采用小扰动和频域分析方法,对局部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小扰动方法将静压轴承的压力分布方程分解为静态压力分布方程和动态压力分布方程,然后,利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对所建立的静、动态压力分布方程进行求解,求出气体静压轴承的动态刚度和阻尼,进而,对气体静压轴承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利用实验室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局部的改造后,对多孔质石墨的渗透率和局部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的静态特性及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和FLUENT仿真结果较吻合,证明了有限元计算,FLUENT仿真的正确性。
|
|
|
|
1 |
张恩龙,李锻能,马平;气体静压轴承技术及其在电主轴上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05年05期 |
2 |
杜金名;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在三轴转台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01期 |
3 |
陈伟武;毛细管进气气体静压轴承设计和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4 |
刘育华,刘暾;气体静压轴承有限元计算方法中的收敛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5年A6期 |
5 |
陈伟武;锥阀反馈节流气体静压轴承的分析和试验[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
6 |
李顺利;精密离心机气体静压轴承刚度测试新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7 |
李华川;黄尚猛;晏小锋;;气体静压轴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哈尔滨轴承;2006年01期 |
8 |
李锻能,张恩龙,马平;应用Marc分析气体静压轴承静态性能[J];润滑与密封;2005年05期 |
9 |
刘暾;刘育华;史小文;;气体静压轴承的有限元数值解法[J];光学精密工程;1984年02期 |
10 |
潘晋;徐丰仁;沈钊;;精密工作台气体静压轴承的有限元分析[J];机床与液压;1989年06期 |
11 |
郭有仪;气体静压轴承(下)[J];深冷技术;1993年06期 |
12 |
李树森,刘暾,张鹏顺;小孔节流方式对气体静压轴承工作刚度影响的分析[J];润滑与密封;2000年04期 |
13 |
陈雪梅,黎文兰;气体轴承技术及其应用[J];润滑与密封;2000年04期 |
14 |
卢泽生,杜金名,孙雅洲;气体静压多孔质球面轴承静态性能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4年12期 |
15 |
张群生;李华川;;基于VB程序的气体静压轴承设计[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年04期 |
16 |
丑一鸣;透平膨胀机气体静压轴承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J];深冷技术;1979年03期 |
17 |
刘暾,杜建军,姚英学,谢大纲;狭缝节流气体静压润滑方程式的离散化和相容性条件[J];机械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
18 |
肖曙红,曾繁章;微细孔超高速钻削电主轴的开发[J];机电工程技术;2004年01期 |
19 |
胡正平;;气体静压轴承增压透平膨胀机的优化设计及应用[J];深冷技术;2008年S1期 |
20 |
李锻能;张恩龙;包宏;;高速多支承气体静压轴承电主轴的承载特性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