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造纸废水的试验研究

张博  
【摘要】: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工业污水由于有机物浓度高、毒性大、成分复杂、治理难而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且国家所制定的污水排放标准日益严格。论文以大庆某造纸厂废水为处理对象,针对其难生化处理、效果不理想等情况,以铁碳微电解为主体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期确定合理的工艺与运行参数,使造纸废水处理后COD低于100mg/L,从而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论文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pH值、反应时间、铁水比、铁碳比等因素对铁碳微电解法处理造纸废水效果的影响,以及混凝剂投药量、pH值、助凝剂投量对混凝沉淀法处理造纸废水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确定铁碳微电解法最佳运行条件为:进水pH值为4,反应时间为45min,铁水比为1:6,铁碳比为1:1;混凝沉淀法最佳运行条件为:常温下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80mg/L,PAM的投加量为5mg/L,pH值为3左右,搅拌时间在18min,搅拌后静置30min。 论文通过静态试验进行了铁碳微电解-生化、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混凝沉淀-生化的研究,考察了铁碳微电解法对造纸废水生化性能的改善。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后的造纸废水,其生化性能得以增强,铁碳微电解出水相对混凝沉淀出水而言,采用生化处理作为后续处理工艺更佳,其COD去除效果更佳,出水COD值由156 mg/L降低到126mg/L。 论文通过静态试验进行了铁碳微电解与混凝沉淀、生化法联合运用的研究。生化法-微电解法-生化法处理造纸废水,COD由700~740mg/L降至90~95mg/L;生化法-微电解法-混凝沉淀法处理造纸废水,COD由700~740mg/L降至105~115mg/L;混凝沉淀法-微电解法-生化法处理造纸废水,COD由880~940mg/L降至75~85mg/L。试验结果表明,混凝沉淀法-微电解法-生化法工艺处理造纸废水运行条件接近,有利于工艺的衔接,COD去除效果最佳。 经济技术分析,混凝沉淀-微电解-生化法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工程总投资252.7万元,总运行成本约为1.042元/t。该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其出水水质指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保护了环境,并且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统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裕金;刘淑珍;王娜;;混凝沉淀/卡鲁塞尔氧化沟处理造纸废水[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2 丁春生;缪佳;王卫文;;混凝沉淀—A/O工艺处理造纸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8期
3 陈壁波;;高锰酸钾预处理对废纸造纸厂废水混凝沉淀处理的作用[J];纸和造纸;2009年06期
4 陈广;汪喜生;许洲;;垃圾渗滤液尾水深度处理工艺研究[J];净水技术;2010年02期
5 谭磊;王宝山;李德生;徐东辉;;混凝沉淀+电氧化反应器联合处理造纸废水的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6年11期
6 梁玉兰;;废纸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的可行性探讨[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王裕金,白斌,高莉;水解酸化-厌氧-好氧-混凝工艺处理造纸废水[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8 汤红妍;杨敏;刘红宇;罗洁;;化学混凝法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J];河北化工;2009年03期
9 胡大锵;再生纸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浅析[J];给水排水;2001年09期
10 胡丽娜;曹越;王东伟;李刚;;混凝沉淀法—微电解法—生化法处理造纸废水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7期
11 刘卫海;曹金艳;石岩;王利丹;陶艳;;混凝-生化-混凝组合工艺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的研究[J];中国造纸;2010年02期
12 张苗;黄少斌;;混凝协同好氧生物膜技术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的实验研究[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0年01期
13 任朝华;;超声-絮凝技术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J];西南造纸;2006年01期
14 戴航,黄卫红,钱晓良,陆晓华;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造纸废水的初步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0年08期
15 张勇,万金泉,马邕文;造纸厂废水毒性的测试方法[J];中国造纸学报;2001年01期
16 吴忆宁,刘士锐,张颖;造纸废水处理工艺优化方案选择及技术经济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7 陈志强,温沁雪,吕炳南;造纸废水强化预处理试验[J];中国造纸;2004年07期
18 王宇,苗苏丰,李晶,韩斌,徐金山;物化及生化技术联用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9 贺进涛;武书彬;;人工湿地处理造纸废水的应用前景[J];造纸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20 吴广生;邹为瑞;;造纸废水利用取得新突破[J];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风亭;何艳;;造纸废水处理药剂及技术进展[A];’2008(第十六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余晓;;造纸废水的治理[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3 毛晓芳;卢永凯;龚;;辐照技术在造纸废水中的应用探索[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洪砚;;石灰法草浆造纸污水处理循环利用新工艺[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五期)[C];1999年
5 马丽丽;解庆林;游少鸿;李艳红;;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宁平;陈建中;;CAF涡凹气浮——混凝沉降工艺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7 滕世昌;侯华华;高灿柱;;化学氧化—混凝法去除废纸造纸废水中COD[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高亮;;混凝沉淀过程中矾花上浮的成因与对策[A];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丁一刚;任慧;丁新林;吴元欣;李定或;;填料气浮柱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10 操卫平;冯玉军;向波;;聚硅酸铝铁在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咏;水流对混凝沉淀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2 季明;膜生物反应器深度处理碱法草浆中段废水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吴晓晖;造纸废水的超声降解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Anas Fakhry Qassid Al-Harbawi;高氨氮难降解老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梁涛;可生物同化有机碳在给水处理单元过程中的变化规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梁爽;超滤组合工艺除藻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朱建文;饮用水预处理工艺优化与膜过滤组合工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于德淼;景观用再生水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于德淼;景观用再生水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甲亮;造纸废水灌溉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化湿地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博;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造纸废水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张娜;预氧化混凝沉淀法在造纸中段废水处理中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彭贤玉;Fenton-混凝沉淀法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周晓斌;混凝—铁炭微电解法用于垃圾渗滤液预处理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谢朝霞;焦化废水水中氰化物和色度处理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6 刘佑泉;印染废水处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樊华;化学强化一级工艺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8 刘石;化学法处理钻井废水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王玉晨;高炉煤气洗涤废水回用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高先萍;强化Fenton试剂联合混凝处理焦化剩余氨水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武炳明 通讯员 杜化臣;造纸废水提取木素实现产业化[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杨涛 记者 简放鹏;造纸废水深化治理[N];泸州日报;2009年
3 李雨田;利用盐碱荒滩治理造纸废水[N];中国包装报;2004年
4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谢海松;造纸废水中的纸浆回收[N];中国环境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郭薇;利用盐碱荒滩治理造纸废水[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胡志鹏 蒋启;我国造纸废水污染严重[N];中国包装报;2005年
7 胡志鹏 蒋启;我国造纸废水污染严重造纸绿色生产工艺亟待推广[N];中国包装报;2005年
8 李斌 云亮;生态利用造纸废水在唐山获成功[N];河北日报;2005年
9 ;兰州利用造纸废水制造出环保型精细化工产品[N];今日信息报;2003年
10 何富东;小造纸厂污染能治理 稻草造纸废水可肥田[N];广东建设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