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

艾英旭  
【摘要】: 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是建筑理论、创新学、评价论研究领域之间的交叉课题,是建筑设计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为在建筑理论研究中开辟关于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的新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主要以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本体研究作为理论基础,系统地研究建筑设计创新评价主体、客体和方法,从而构建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理论体系,提出可供实际应用的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方法。 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本体研究就是在创新学和评价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构建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的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本体研究主要涉及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本质、属性、作用和类型等。 建筑设计创新评价主体研究就是在评价论的基础上,阐释建筑设计创新评价主体的概念和属性,以便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建筑设计创新评价主体研究主要涉及建筑设计创新评价主体的内涵和社会属性、层次构成以及影响评价主体的主要因素。 建筑设计创新评价客体研究就是在实例分析基础上,分析评价建筑设计作品创新的主要视角,为建立科学的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方法提供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建筑形态创新的视角、建筑功能创新的视角与建筑技术创新的视角是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的主要视角。 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方法研究,就是在分析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的建筑设计创新综合评价方法体系,并形成可供实际应用的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方法。建筑设计创新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评价的目的与指导原则、指标体系及量纲、指标权重、数据调查、数据分析以及结果分析。最终,将多元数据量化决策的可拓优度评价模型应用于建筑设计创新评价领域,形成建筑设计创新综合评价方法。建筑设计创新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量化评定建筑设计作品创新,并利用建筑创新优度值来表示建筑设计作品创新性或创新度的大小,还可以进行多方案的创新度排序。 总之,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就是通过将创新学、评价论、评价方法引入到建筑学中,建立起包括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本体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以及方法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最终形成可以普遍用于建筑设计过程、竞赛投标等实践的建筑设计创新评价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国平;赵运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及其体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乔麦;;影响企业领导价值评价的要素浅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5期
3 周奎;吴会琴;赵娜;居海清;;电气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32期
4 江波,何秋钊,付茂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卢英华;;城市设计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9年18期
6 任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15期
7 房颖;;《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评价之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1期
8 张福元,陈庆华;基于主、客观赋权的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应用[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9 王永友,刘希宋,段育鹤;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黄星敏;;基于证据理论法在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实施评价中应用研究[J];硅谷;2009年23期
11 张翠红;;新课改下化学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科学之友;2010年05期
12 黄秋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33期
13 方海明;;对我国大学评价与排名的量化分析与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01期
14 葛玻;孙孟乐;;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之比较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06期
15 袁劼;吴瑞明;;基于公理化思想的基础评价理论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6 赵明星;金俊美;;浅析澳大利亚TAFE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07期
17 金剑;杨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3期
18 王芝云;试论学校办学行为评价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J];高等建筑教育;1996年02期
19 吴立烜;陈赟;;基于三方主体的城市公交系统综合评价[J];公路与汽运;2006年06期
20 ;严把认证质量关 牢固树立认证评价主体责任意识[J];认证技术;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王玉明;;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重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郑凯;;对统计分析中常用赋权方法及权值效用的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吴建南;李玲;阎波;;知识拥有状况如何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面向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模拟实验研究[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建南;阎波;;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6 池国华;;基于组织背景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一个理论框架及其检验[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7 杜广清;;药品不良反应评价体系相关问题及对策初探[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青;;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有效性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常莉燕;朱春亚;;批评也需掌握“美容术”[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王蒲;杨琬;;关于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思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安中涛;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赵淑惠;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的行为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4 薛琳;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战略业绩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杜一平;行政评价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艳杰;战略性大学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于立贤;三大球魅力的价值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8 方宝红;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孙立阳;基于态度理论的企业特征、企业声誉与企业绩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黎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涛;关于技术伦理评价的几点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晓愉;语文学习评价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文喜;高校网络辅助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晓丹;关于形成性学生评价的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鞠俊峰;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洋;我国高等教育社会评价主体多元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源源;区县政府绩效评价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黄德金;评价主体的历程[D];郑州大学;2002年
9 李晓春;语言哲学与俄语主体评价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叶虹;职业经理人业绩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沐童;让学生给老师打分可行吗[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山东省莱州市人事局 宋国盛;评议结果使用切莫简单化[N];中国人事报;2008年
3 石国亮;将多样多元价值观统一在社会主导意义上[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姜堰市实验小学 李萍;“公示”学生评语[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5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胜光;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6 石国亮;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刘旭涛;谁是人才,究竟谁说了算[N];人民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德组轩;科学考评激活力[N];德州日报;2011年
9 吉林省集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刘凤艳;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N];中国人事报;2007年
10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罗双平;360度绩效评价新思考[N];中国人事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