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发酵产氢菌株与混合培养系统种群生态研究

陈瑛  
【摘要】: 近年来基于乙醇型发酵制氢工艺和理论,开展了大量以提高该工艺的产氢效率、完善工程控制对策、实现工业化生产为最终目的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筛选出若干株产乙醇杆菌,获得了大量工程控制数据,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乙醇型发酵制氢工艺的工程控制对策还有待完善,产氢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混合菌种乙醇型发酵产氢系统的生态学机制还未完全揭示,监测手段尚需完善。本论文就是以乙醇型发酵产氢系统为核心,对筛选出的产乙醇产氢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利用改进的FISH监测技术对混合菌种发酵产氢系统的细菌种群生态进行了深入研究。 分离出2株乙醇型发酵产氢菌株C12,C3。经生化和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了它们与本实验室原有菌株——哈尔滨产乙醇杆菌(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B49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产氢影响因子,分析了它们的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关系,以及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的相似性,确定它们应同属于哈尔滨产乙醇杆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设计产乙醇杆菌属(Ethanoligenens)专一性16S rRNA寡核苷酸探针的研究。结果证明在16S rRNA基因序列中不存在产乙醇杆菌属的专一性寡核苷酸探针靶序列,应该在23S rRNA基因序列和16S-23S rRNA间隔区序列中寻找可能的片段。 对已有的环境微生物FISH实验技术进行了改进。筛选出适合用于发酵产氢菌群动态监测的寡核苷酸探针Chis150,Ent183和HGC等,并确定了它们的最佳杂交条件。初步建立了以梭菌属、产乙醇杆菌属和肠杆菌科为监测对象的FISH监测系统。然后在对以往的FISH实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预试验的基础上,简化了操作步骤,优化了实验条件,降低了实验成本,使之更加适合于混合菌种发酵产氢系统的快速监测。 应用改进的FISH技术,监测了连续流搅拌槽式(CSTR)发酵制氢反应器的启动阶段、乙醇型与丁酸型2种产氢发酵类型运行过程和发酵类型转化过程中的目标菌群动态,以及厌氧折流板式发酵产氢系统(ABR)中的目标菌群丰度等,并深入分析了种群生态对产氢速率、生物量和发酵产物的影响及其与发酵类型的关系。 首次发现梭菌属、产乙醇杆菌属和肠杆菌科在决定产氢发酵类型方面有重要作用。乙醇型发酵以梭菌属和产乙醇杆菌属为优势种群,丁酸型发酵以肠杆菌为优势种群。指出在混合菌种发酵产氢系统启动期有机负荷和pH值共同影响发酵类型的形成,而运行期pH值是最重要的调控因子,并对工程控制对策提出了相应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云利;汪同嘉;王键吉;;葡萄糖和木糖共发酵的产氢特性[J];化工学报;2011年09期
2 李建政;昌盛;刘枫;;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潘春梅;张晓静;樊耀亭;;产氢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P22的分离鉴定及其产氢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8期
4 田京雷;冯雅丽;李浩然;齐凤杰;唐新华;;异化金属还原菌利用发酵制氢废液还原软锰矿[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5 张露思;任南琪;高磊;郑国香;;连续流发酵条件下不同发酵类型产氢细菌的产氢特性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朱来成;;发展氢能源的技术问题探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1年08期
7 白羽;蔡体久;韩伟;李永峰;刘海亮;;连续流Biohydrogenbacterium R3 sp.nov.菌株糖蜜废水发酵产氢能力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8 顾广发;李勇;任维琰;邱德斌;;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11年0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李永峰;徐菁利;邓婕璇;郜爽;;高效产氢菌种Biohydrogenbacterium R3 sp.nov.连续流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2 任南琪;;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中试研究与开发[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王兴祖;任南琪;李永峰;魏利;张妮;;有机废水生物制氢的连续流发酵工艺[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永峰;任南琪;李建政;;中国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研究进展[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任南琪;;我国发酵法生物制氢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任保增;唐大惠;樊耀亭;;厌氧发酵生物制氢放大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7 李永峰;任南琪;李建政;陈瑛;朱葛夫;刘敏;邢德峰;刘蕾;王文静;;发酵产氢细菌厌氧分离培养技术的改良[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宫曼丽;任南琪;邢德峰;李建政;;生物制氢反应系统初始容积负荷对乙醇型发酵形成的影响[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潘欣语;熊伟;郑梦圆;庄蓓岚;袁瑛;杨睿;韩伟;李永峰;;生物制氢反应器启动的工程参数及其控制对策[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10 孙学凯;李清华;马溪平;山丹;;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莉然;以赤糖为基质的生物制氢生态系统与工艺[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陈瑛;发酵产氢菌株与混合培养系统种群生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陈鸣岐;基于能值理论的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环境—资源—经济综合效率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陈鸣岐;基于能值理论的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环境—资源—经济综合效率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韩伟;“活性污泥—生物膜”一体式复合生物制氢工艺的运行与控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6 焦安英;甘蔗压榨汁制氢系统的工程控制对策及其微生物群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梅凤;人工鱼群智能优化算法的改进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才金玲;海洋发酵菌和光合细菌耦联制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戚峰;生物质高效水解及发酵产氢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朱葛夫;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应用技术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洁璇;以水果加工废弃物为底物纯培养发酵生物制氢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徐辉;气候变化对厌氧发酵生物制氢影响规律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张百慧;两种食品废水冲击下的生物制氢系统稳定工程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4 回永铭;以甜菜和红糖为底物的EGSB生物制氢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姚欣;连续流厌氧发酵制氢反应系统的建立及稳定运行[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艳锦;畜禽粪便污水光合细菌制氢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7 刘琨;CSTR生物制氢系统不同发酵类型产氢能力的对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章佩丽;再生植物纤维厌氧发酵生物制氢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占青;生物制氢系统的负荷冲击与活性污泥强化恢复作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10 李旭;有机废水生物制氢技术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王喜霖;“生物制氢”工程在哈奠基[N];科技日报;2002年
2 商艳凯 记者 赵宇清;哈工大生物制氢突破温度限制[N];黑龙江日报;2011年
3 赵岩;哈工大“生物制氢”工程进入产业化[N];中国信息报;2002年
4 记者 张丽辉 郭伟 通讯员 傅春秘 王东琦;光合生物制氢有望实现产业化[N];河北日报;2007年
5 邢新会;林章凛;曹竹安;应用前景广阔 瓶颈亟待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2年
6 吉星 本报记者 赵宇清;废水制氢拓出能源宝藏[N];黑龙江日报;2009年
7 本版编辑张晓鹏 本报记者 彭溢 唐立新 刘柏森;生物产业 龙江大地期待升起的“朝阳”[N];黑龙江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高博张佳星 管晶晶;探前沿 空白填 科技跨越无极限[N];科技日报;2008年
9 刘瑞峰 记者  高天赋;哈工大学研制新型絮凝剂[N];黑龙江日报;2006年
10 闫佳;智者乐水 护卫生命之源[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