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自适应滑模制导律研究
【摘要】:
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精确末制导技术可直接影响着空间拦截的命中精度,古典导引律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截击条件,尤其是目标大机动规避,而现代制导律大多都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因此,寻求新的高精度的制导律是十分迫切的。
本文是基于自适应模糊控制和变结构控制方法推导出一种模糊自适应滑模制导律。
该制导律有以下特点:
1.设计自适应模糊控制器,代替了一般制导律的比例导引项,使制导律对参数的摄动有很好的鲁棒性。
2.在制导律的设计中加入滑模变结构控制,将目标的机动视为干扰。变结构控制主要作用是应对目标机动,同时变结构控制的优点是抗干扰,对参数摄动有很强的鲁棒性。
3.变结构控制的特点是容易在滑模切换面产生抖动,但是和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结合在一起之后,自适应模糊控制消除了变结构控制的抖动。
4.模糊自适应制导律比较容易实现,只需要在末制导的过程中导引头提供视线角速率的信息。
本文对模糊自适应滑模制导律进行了仿真分析,必且与比例导引及自适应滑模制导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证明了模糊自适应滑模制导律具有很强德鲁棒性,善于对付各种机动目标的特点,同时还能够克服变结构控制容易在滑模面产生抖动的缺点。
综上,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空间拦截的末制导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
|
|
1 |
胡恒章,李君龙,李凤林;连续非线性制导律离散实现的二分寻优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
2 |
周荻,胡恒章,胡国辉;一种自适应变结构制导律[J];宇航学报;1996年04期 |
3 |
林海;一种适用于图像制导导弹的制导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
4 |
李新国,毛承元,陈红英;H_∞制导律的统计性能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5 |
王朝珠;空间最优交会[J];宇航学报;1991年04期 |
6 |
赵勇胜,林维菘;一种基于变结构控制理论的寻的制导律[J];现代防御技术;1998年03期 |
7 |
陈万春,聂蓉梅,刘佳琪,黄皎仁;PAC-3爱国者拦截弹末制导精度仿真研究[J];飞航导弹;1999年07期 |
8 |
李新国,周国财,曾颖超;大离轴角发射导弹的制导律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9 |
杨曦麟;闫杰;;一种基于李亚普诺夫理论的制导律[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5年S4期 |
10 |
罗生;宋龙;;微分对策制导[J];航空科学技术;2011年03期 |
11 |
吴苏燕;;适用于自动导引导弹的一种新的制导律[J];飞航导弹;1986年05期 |
12 |
李惠增;中程空空导弹的最佳中制导[J];上海航天;1994年04期 |
13 |
许诚,沈如松,周文松,彭绍雄,周卿吉;基于模糊理论的微分对策制导律[J];飞行力学;1997年01期 |
14 |
王凯;黄长强;李望西;;一种新型自适应滑模制导律及其仿真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9年05期 |
15 |
吕红剑;刘藻珍;单家元;;带末端角约束的机载布撒器最优滑模制导律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03期 |
16 |
闫建国;贾秋玲;;H_∞输出跟踪理论在导弹制导律设计中的应用[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S2期 |
17 |
邵雷;刘兴堂;;基于模糊变结构控制的制导律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S5期 |
18 |
韩大鹏;孙未蒙;郑志强;韦庆;;基于微分平坦方法的三维制导律设计[J];宇航学报;2008年06期 |
19 |
刘子阳;黄长强;翁兴伟;;无人攻击机垂直命中目标末制导律研究[J];飞行力学;2008年06期 |
20 |
刘清;鲜勇;郭庆树;;再入机动弹头速度方向制导律设计及仿真[J];四川兵工学报;2010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