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声速附面层吸气式压气机叶型设计研究
【摘要】:
压气机技术是现代航空发动机设计的一项重要技术。压气机的单级压比不断提高,从而使得压气机整机的尺寸缩小,重量减轻。提高单级压比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动叶的叶尖速度,这同时就会造成叶尖的超音速。本文主要内容是借助于CFD技术,对跨音速的大转角压气机动叶设计进行了数值研究,主要包括:动叶最大厚度位置、动叶叶栅节距对跨音速吸气压气机的影响,动叶吸气位置和吸气量对叶栅内流动的影响,从而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附面层吸除能够改善叶栅附面层的流动,使其承受逆压梯度的能力加强,增加叶片负荷并提高叶栅扩压能力。最大厚度位置在跨音速压气机中尤为重要,合理的最大厚度位置既可以减小激波损失也可以为最大厚度后面的扩压段提供合理的载荷分布。吸气位置和吸气量的变化对叶栅气动性能有很大影响,合理的吸气位置和吸气量可以抽除附面层的高熵气体,使附面层的分离得到抑制。
本文通过和未抽气原型的对比发现,附面层吸除能提高叶片负荷,减小吸力面的分离区,提高气流折转角,并最终减少叶栅出口处的总压损失。附面层抽吸,优化了附面层的力学行为。总的来说,通过附面层抽吸,对提高级的压比和效率有很大的潜力。
|
|
|
|
1 |
杜连庆;;某跨音速叶型的吸力面“凹”形设计[J];汽轮机技术;2006年05期 |
2 |
华耀南,饶江,张国庆,李京平;跨音速离心压气机的现状和发展[J];航空动力学报;1994年03期 |
3 |
刘小民;高健;;弯曲叶片对跨音速轴流压气机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J];流体机械;2010年02期 |
4 |
肖敏,刘波,程荣辉;轴流压气机超音叶片新设计技术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2年01期 |
5 |
朱国东,李培军,单鹏;超跨音速轴流风扇、压气机级最大负荷能力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2年05期 |
6 |
杜连庆;;某跨音速叶型的优化设计[J];汽轮机技术;2006年06期 |
7 |
罗曼芦,张柏年;二维叶栅无粘、跨音速绕流的数值计算[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5年04期 |
8 |
G·萨武;跨音速翼型激波的被动控制(英文)[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6年01期 |
9 |
张慧骝;跨音速翼型绕流有粘-无粘迭代计算[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6年01期 |
10 |
张家信;;跨音速面积律Karman公式及旋转体相似律的适应性[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7年01期 |
11 |
胡国荣,周亚峰,陈葆实,魏玉冰;高速、高负荷跨音速单级风扇设计与试验[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
12 |
周新海,刘松龄,范非达,朱方元;时间相关有限体积法在跨音速叶栅流场计算上的应用[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1年02期 |
13 |
张乃平;跨音速二元槽壁风洞中绕翼型流动的有限差分计算[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4年03期 |
14 |
李秀英,廖奇威,罗时钧;跨音速差分的并行运算初探[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6年03期 |
15 |
刘顺隆,李淑英,郑群;粘性跨音速叶栅绕流的数值模拟及前驻点处理[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3年03期 |
16 |
刘顺隆,李淑英,郑群;跨音速叶栅边界层积分解法的数值模拟[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17 |
李孝伟,刘高联;翼型跨音速流动计算和外形设计的变域变分有限元方法[J];力学季刊;2005年01期 |
18 |
张伟伟;叶正寅;史爱明;杨永年;;基于Euler方程的B型和C型嗡鸣特性数值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
19 |
汪鸣治;翼型跨音速绕流的数值计算[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1年02期 |
20 |
蒋式琰,蒋滋康;跨音速三元透平叶栅绕流全流场解[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