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稀土掺杂氧化物显示用荧光粉的合成与发光性质研究

徐玲玲  
【摘要】: 自1964年发现Y_2O_3:Eu是一种高效红色荧光粉以来,稀土发光材料经历近45年的迅猛发展,己成为信息显示、照明光源、光电器件等领域的支撑材料,为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显示技术的发展向着高清晰、数字化、平板化的发展方向逐步迈进,对稀土发光材料的开发和改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大功率红外半导体激光器的成熟为上转换显示器的研发开拓了新的契机,因此,对上转换荧光粉的性能研究将加速上转换显示的实际应用。本文提出利用蔗糖燃烧法合成纳米荧光粉,研究合成机理及影响产物表面形貌、发光性能的因素。以显示、照明用荧光粉为研究对象,在合成方法、上转换荧光增强、荧光粉包覆及颜色调控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论证。 首次采用蔗糖燃烧法合成纳米级Y_2O_3:Eu和Gd_2O_3:Eu荧光粉,研究了蔗糖络合机理和实验条件对粉体表面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蔗糖燃烧法降低了荧光粉的成相温度;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气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影响样品表面形貌和发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后处理温度高,蔗糖浓度大能够减少荧光粉处于表面态的Eu~(3+)。蔗糖燃烧法还可以制备其他发光材料,是一种能够广泛推广的低廉的发光材料合成方法。 考察基质材料结构的对称性降低引起的上转换发光增强。对具有低对称性结构的单斜相Gd_2O_3:Er荧光粉的Stokes发光及上转换荧光强度与掺杂浓度的依赖关系及发光机制做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发现,上转换荧光强度随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与立方相Gd_2O_3:Er荧光粉的对比研究发现,单斜相较立方相可提供更多的掺杂格位,增强了离子间能量传递几率,有利于增强上转换发光;速率方程推到结果证实了相邻Er~(3+)间的能量传递4I11/2+4I11/2→4F9/2+4I13/2是红光和蓝光增强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及理论论证认为单斜相较立方相更有利于增强上转换发光。 以掺杂的形式向基质晶格中引入杂质离子或敏化剂实现荧光增强。对Gd_2O_3:Zn,Er多晶粉末的结构和Stokes发光及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表明,随Zn2+掺杂量的增加,荧光强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但并没有改变上转换发光机制;Zn2+从替代式掺杂逐渐转变成间隙式掺杂,最后以氧化锌形式析出。分析认为Zn2+的掺杂向晶格中引入了大量氧空位缺陷,造成晶格对称性降低,导致荧光增强。以Y_2O_3:Ho,Yb荧光粉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Ho~(3+)掺杂浓度对应的上转换发光机制。研究发现,敏化剂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Ho~(3+)浓度减小整体荧光强度增加。结合速率方程分析发现,中间能级5I6和5I7的布居方式影响上转换发光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向基质晶格中适当引入缺陷造成的晶格对称性降低以及适当调节激活离子和敏化剂的浓度可以提高上转换荧光强度。 分别以多掺杂和荧光粉混合的方法对上转换荧光进行颜色调制。对Y_2O_3:Ho,Tm,Yb的多色上转换荧光进行考察并讨论了Tm~(3+)和Ho~(3+)之间的能量传递。研究发现随Ho~(3+)离子浓度增加,Ho~(3+)(5I6)与Tm~(3+)(3H5)之间的能量传递增强,同时,上转换荧光颜色得到调节。以不同质量比混合Gd_2O_3:6Er和Gd_2O_3:0.2Tm,3Yb多晶粉末得到多色上转换荧光粉,通过调整质量比以调节混合荧光的颜色及相关色温。荧光粉的SiO2包覆阻止了颗粒间的荧光再吸收并提高了粉体的涂覆性能。这种方法几乎不受掺杂浓度引起的荧光淬灭影响,可以极大的利用具有最佳发光强度的荧光粉,因此得到的多色荧光粉的发光亮度最高。 本文介绍了蔗糖燃烧法合成粉体发光材料,尝试了掺杂及结构改变增强荧光发射,分别利用多掺杂和混合荧光粉的方法对上转换荧光粉进行颜色调制并利用SiO2包覆技术增强荧光粉的涂覆性能。本文的工作将会降低传统荧光粉的合成成本,同时,对上转换荧光粉在显示方面的应用做了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对于稀土掺杂荧光粉的发光机制研究及其应用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丽娟,杨健,孙聆东,许京军,金杰,张光寅;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上转换发光强度与泵浦激光功率的非平方关系(英文)[J];光电子.激光;2001年12期
2 刘晃清,吴长锋,秦冠仕,林海燕,秦伟平,张继森,赵丹,任新光,吕少哲;二氧化锆纳米材料中三价铒离子的上转换发光(英文)[J];发光学报;2002年06期
3 ;光学玻璃[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0年04期
4 赵丽娟,孙聆东,许京军,张光寅;用转移函数方法研究铒离子上转换发光与抽运功率的关系[J];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5 秦冠仕,秦伟平,陈宝玖,沈冰,吴长锋,鄂书林,张继森,黄世华;Yb~(3+)和Er~(3+)共掺ZnF_2-AlF_3-PbF_2-LiF多晶和玻璃的光谱性质[J];发光学报;2002年01期
6 ;光学玻璃[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0年05期
7 赵谡玲;徐征;裴晓将;;980nm激发下YLiF_4∶Er~(3+),Tm~(3+),Yb~(3+)中的能量传递过程[J];液晶与显示;2006年02期
8 陈晓波;王亚非;Naruhito Sawanobori;杨国建;崔建生;何琛娟;陈志坚;刘大禾;彭芳麟;宋增福;;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Tm(0.35)Yb(5)∶FOV的上转换发光[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8期
9 牛春晖,曹望和,臧春雨,陈宝玖;Tm~(3+)/Yb~(3+)掺杂亚碲酸盐玻璃蓝红光上转换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2年03期
10 夏艳琴;刘政威;肖思国;丁庆磊;张向华;;氟硼酸盐玻璃的上转换发光[J];激光杂志;2006年04期
11 ;发光、荧光材料[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8年02期
12 臧竞存,刘燕行,方方;钨酸钕单晶光谱及其上转换发光[J];中国稀土学报;2001年01期
13 赵谡玲,徐征,侯延冰,裴晓将,徐叙瑢;两种基质中Er~(3+)的上转换发光特性[J];中国稀土学报;2001年06期
14 国伟林,王吉有,林志明,宋广智,赵丽娟,张存洲;633nm激发下掺Er~(3+)TiBa玻璃微球上转换发光的形貌共振[J];发光学报;2002年05期
15 陈晓波,刘凯,庄健,王国文,陈创天;HoYb:YVO_4的上转换发光研究[J];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16 赵谡玲,徐征,侯延冰,裴晓将,徐叙瑢;温度对YLiF∶Er~(3+)上转换发光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2002年06期
17 郑飞;赵士龙;徐时清;邓德刚;李晨霞;;Er~(3+)掺杂含Ba_2LaF_7纳米晶氧氟硼硅酸盐玻璃陶瓷发光性能的研究(英文)[J];光子学报;2009年09期
18 ;上海光机所上转换发光生物传感器获国家发明专利[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25期
19 王进贤;刘莉;董相廷;刘桂霞;;Gd_2O_3:Yb~(3+),Er~(3+)上转换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0年01期
20 郭艳艳;王庆凯;吴杏华;曾玮;王殿元;王波;;785nmLD激发下Tm~(3+)/Ho~(3+):Y_2O_3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莉;关彩虹;于孟斌;金亮;陈高云;;上转换发光技术在生化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2 潘秀红;;悬浮技术制备稀土掺杂钛酸盐玻璃及其上转换发光性能[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晓波;李崧;宋增福;;Yb:FOV合作上转换发光的初步探索[A];第六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杨建虎;姜中宏;;TeO_2-PbCl_2玻璃中铒离子的上转换发光[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牛春晖;曹望和;刘洪敏;黄得康;臧春雨;;Tm~(3+)/Yb~(3+)共掺杂亚碲酸盐玻璃上转换发光的分析[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臧竞存;谢丽艳;李晓;郭凯;刘国庆;邹玉林;吕超;;双掺饵镱钨酸钡单晶生长及宽带上转换发光[A];第14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陈晓波;何琛娟;宋增福;;HoYb双掺氟氧化物玻璃的奇妙上转换发光现象[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李富友;;生物成像用上转换发光稀土纳米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刘敏;王士维;章健;安丽琼;陈立东;;YAG:Er~(3+)粉体的sol-gel燃烧法合成与上转换发光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10 王荣飞;周大成;宋志国;杨正文;余雪;杨勇;赵宗彦;尹兆益;邱建备;;Ho~(3+)-Tm~(3+)-Yb~(3+)共掺碲酸盐玻璃中上转换发光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丽琴;上转换发光稀土纳米材料和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庞涛;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制备与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李艾华;飞秒激光激发稀土掺杂铌酸锂单晶的上转换发光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郑克志;稀土掺杂微纳材料中高阶多光子上转换发光及其电子布居过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梁会娟;稀土掺杂氧化物和氟化物的上转换荧光增强以及光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肖生春;稀土掺杂氟氧化物纳米微晶玻璃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贾若琨;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李磊;Er~(3+)及Er~(3+)/Yb~(3+)掺杂钽铌酸钾锂晶体生长和光谱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黄立辉;新玻璃体系中Er~(3+)、Tm~(3+)和Yb~(3+)的近红外发光和上转换发光[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1年
10 汤艳娜;TiO_2@NaYF_4:Yb,Tm核壳结构红外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铋系层状铁电氧化物Bi_(3-x)RE_xTiNbO_9陶瓷的制备与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夏从标;稀土离子掺杂的NaNbO_3和Sr_2TiSi_2O_8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吴琴;氟氧硅铝酸盐上转换白光粉的制备及其光谱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黄传海;Li~+和稀土离子共掺ZrO2上转换发光增强及温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堂刚;可见—紫外上转换材料的研制及其在光催化剂中的应用[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6 鲁启鹏;上转换纳米多孔材料Y_2O_3:Er~(3+),Yb~(3+)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周蕾;基于上转换发光技术生物传感器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8 林君毅;氟化物晶体BaF_2Y_8的生长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贾玉涛;稀土离子Ho~(3+)掺杂氧化物上转换光致发光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雷亮;太阳能电池用上转换荧光粉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吴长锋;中科大发现源于纳米天线效应的新电光现象[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