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茨木霉多菌灵抗性菌株的构建及其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
【摘要】:
由于化学农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物农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生物农药防治效果较慢,使农业生产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因此,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复合使用已成为目前植物病害防治的一条新途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是一种优良的植物病害防治真菌,由于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高度敏感性,限制了其与杀菌剂的复合使用。因此获得具有杀菌剂抗性的优良菌株,研究抗性菌株与杀菌剂协同作用防治植物病害,对新型菌药混配剂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使用简并PCR和反向PCR方法,从哈茨木霉(T. harzianum)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α-、β1-、β2-和γ-微管蛋白基因序列。BlastP比对结果显示,4条基因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真菌的相应氨基酸序列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的同源性分别达93%、92%、92%和90%。通过序列分析确定了各微管蛋白氨基酸的保守结构域和典型基序的位置,对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了预测。
采用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法,成功地将BenR基因转化到哈茨木霉(T. harzianum)β2-微管蛋白基因位点,获得了具有多菌灵抗性的菌株。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 BenR基因已经整合到哈茨木霉( T. harzianum)基因组DNA中,并稳定遗传;抗性水平检测结果显示,抗性菌株可以在1 500μg/mL的多菌灵浓度下生长,多菌灵抑制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达471.26μg/mL,抑制孢子萌发的有效中浓度达307.21μg/mL,比原菌株提高了1 200倍以上。
对哈茨木霉(T. harzianum)抗性菌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抗性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最适产孢温度及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均为25℃~30℃;各菌株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偏酸性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及孢子萌发;光照对产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测定的多菌灵浓度下各菌株可以生长、产孢并孢子萌发,但随多菌灵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菌株TS1分生孢子产生的最佳固体发酵条件为:麸皮与秸秆比例为2∶1、培养基含水量为55%、接种量为25%,培养温度为26℃,在此条件下发酵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达15.42×108个/g;抗性菌株对噻菌灵、苯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表现正交互抗药性。
通过室内拮抗实验及室内防效测定,得出以下结论:哈茨木霉(T.harzianum)各抗性菌株抑菌谱广,对供试的8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抗性菌株TS1对水稻立枯病病原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达81.34%和86.19%;抗性菌株TS1与多菌灵复合处理对水稻苗期立枯病的室内防效最高,为82.25%,比单独处理分别提高了22.82%和11.24%。
生防真菌对水稻幼苗根部与抗病相关的主要防御酶的诱导研究表明,抗性菌株TS1和多菌灵复合处理的POD、PAL、PPO及SOD活性均高于对照,但除SOD外,各酶活性与用菌株TS1单独处理时相比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复合处理可以激发水稻的防卫反应,诱导系统获得抗性,但对酶活的诱导无普遍增效作用;与原菌株相比,哈茨木霉(T. harzianum)抗性菌株TS1对POD、PAL及PPO活性的诱导持续期延长。
研究了抗性菌株TS1与多菌灵复合处理对水稻苗期立枯病的田间防效及菌株TS1在水稻根际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3种配比的复合处理对病害防治均具有增效作用,但配比不同增效程度不同,其中6∶4配比增效作用最显著,对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立枯丝核菌(R. solani)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7.80%和84.08%;根际定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TS1可以在水稻根际和根表定殖;多菌灵对菌株的根际定殖能力在灭菌土壤中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
|
|
|
1 |
刘梅,乔敏,徐同,张克勤;哈茨木霉液体发酵工艺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2 |
李良;哈茨木霉防治茉莉白绢病效果试验[J];中国生物防治;1985年01期 |
3 |
梁志怀,魏林,罗赫荣,曾粮斌;哈茨木霉发酵产物对豇豆萌发及苗期生长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
4 |
赵培洁,王慧中,陈卫辉;利用虫草头孢菌发酵废液培养哈茨木霉[J];中国生物防治;1995年01期 |
5 |
覃宏涛,肖晗,孙宗修,徐同;哈茨木霉几丁质酶基因提高水稻抗病性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6 |
李梅,杨谦,李常银;多菌灵抗性基因转化哈茨木霉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
7 |
;哈茨木霉菌应用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19期 |
8 |
李良;哈茨木霉防治花生、甜椒白绢病[J];植物保护;1987年03期 |
9 |
徐同;林振玉;夏声广;;哈茨木霉拮抗白绢病菌机制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
10 |
魏林,梁志怀,罗赫荣,文吉辉;木霉代谢产物对豇豆种子活力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11 |
Y.Elad;程秀英;;一种防治白绢病菌和立枯病菌的生物防治剂——哈茨木霉菌[J];草原与草坪;1983年06期 |
12 |
鲁海菊,刘云龙,张云霞,杨海艳;哈茨木霉多菌灵耐药性菌株的筛选[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3 |
陆宁海;吴利民;徐瑞富;;哈茨木霉RT-12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14 |
丁中,刘峰,慕立义;紫外光诱导哈茨木霉产生腐霉利抗性菌株的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2002年02期 |
15 |
吴利民;陆宁海;郎剑锋;田雪亮;徐瑞富;王旭丽;;哈茨木霉TR-12对番茄褐斑病菌的拮抗作用[J];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06期 |
16 |
刘梅,孙宗修,徐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多种胞壁降解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水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年06期 |
17 |
吴利民;陆宁海;高扬帆;田雪亮;郎剑锋;徐瑞富;;哈茨木霉TR-12对多主棒孢霉菌的拮抗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18 |
陆宁海;吴利民;田雪亮;郎剑锋;徐瑞富;;哈茨木霉RT-12对黄瓜幼苗促生作用的机理[J];江苏农业学报;2007年03期 |
19 |
陆宁海;吴利民;田雪亮;徐瑞富;;哈茨木霉对番茄幼苗促生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7年06期 |
20 |
韩勇军;;哈茨木霉对禾谷镰孢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