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PRRS并联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
并联机器人以其承载能力强、运动精度高、刚度大、运动惯量小等一系列的优点,在国民生产的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6-PRRS机构作为一种特殊构型的新型并联机构,其特点是连接杆长固定,依靠6个直线运动输入驱动,具有单方向较大工作空间的特性,改善了传统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小这一不足。本文在对国内外并联机器人理论、应用与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运动学、动力学、误差分析和标定方法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并联机器人与串联机器人的一些特性存在对偶关系,其运动学逆解容易,正解困难。本文通过对现有的一些典型运动学正解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结合拟牛顿迭代法的位置正解精确求解的方法。采用神经网络进行非线性映射,解决了拟牛顿迭代法的初值问题,两者的有效结合避免了以往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求解需进行复杂运算的过程,并且能得到唯一的位置解。扩大了并联机器人运动学的应用范围。
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是一个多变量、高度非线性,多参数耦合的复杂系统,本文采用虚功原理方法建立了并联机器人驱动电机到动平台的各构件随参数变化的完整动力学方程,其中包含了各支链质量与惯性力,考虑了所有结构因素对关节驱动力的影响,并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简化,给出了动力学方程线性形式,为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实时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机器人所能达到的精度受系统的机构误差影响很大,机构误差主要包括零部件的制造与装配误差、铰链和丝杠的间隙误差。对于机构误差对系统精度的影响,本文使用矢量链法对其进行了分析。通过基于连杆参数的D-H法对6-PRRS并联机器人进行了运动学建模,给出了参数识别方法,并提出了误差补偿的方案,通过实验完成了系统的标定工作。
鉴于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计算复杂,不利于实时控制等特性,本文首先在不考虑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的情况下,研究了并联机器人的控制器设计。基于分散控制策略,设计了可不依赖于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自抗扰控制器,将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耦合视为干扰,采用具有模型补偿功能的扩张状态观测器进行补偿,实现对6-PRRS并联机器人的高精度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不依赖于动力学的自抗扰控制器可以实现系统的高速高精度控制,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证明了所设计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不考虑动力学的控制方法虽然控制律简单,易于实现。但对于控制高速高精度机器人来说,这类方法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难于保证受控机器人具有良好的动态和静态品质;二是需要较大的控制能量。因此本文根据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性质设计了一种利用机器人工作空间理想轨迹控制的自适应前馈控制方法,并对自适应控制下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其基本思想利用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形式,在线实时的辨识对象特性的变化,使动力学耦合及外部干扰对系统的影响逐渐降到最低。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有效性。
最后,建立了6-PRRS并联机器人仿真与物理实验系统,对提出的自抗扰控制和自适应控制进行了实际验证。在实验中,6-PRRS并联机器人能够高精度的跟踪理想的运动轨迹、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表明对6-PRRS并联机器人控制方法的研究成果是正确的,可行的。
|
|
|
|
1 |
刘善增;余跃庆;佀国宁;杨建新;苏丽颖;;3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
2 |
王丹;杨兰松;郭辉;;3-RPS型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年03期 |
3 |
赵光霞;刘爱荣;马履中;;基于ADAMS的并联机器人动力学仿真[J];机械制造;2009年04期 |
4 |
刘善增;;平面2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设计[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
5 |
刘善增;余跃庆;刘庆波;佀国宁;王雯静;;3-RS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15期 |
6 |
李海刚;赵新华;徐鹏;;3-RRRT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7 |
李海虹;杨志永;;一类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8 |
张跃敏;谢刚;;并联机器人机构研究概述[J];机械工程师;2008年07期 |
9 |
赵晓东;;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综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
10 |
张茂;赵新华;;基于Matlab的3-RRRT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11 |
胡明,郭成,蔡光起,戴炬;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计算[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2 |
李兴山,蔡光起;2TPT-PTT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2年04期 |
13 |
赵永杰,赵新华,葛为民;位姿变化对6-SPS并联机器人精度的影响[J];机械设计;2003年09期 |
14 |
张立杰;平面两自由度驱动冗余并联机器人的承载能力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年01期 |
15 |
胡国胜;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研究现状[J];仪器仪表用户;2004年06期 |
16 |
杨志永,黄田,张祥;基于LabVIEW的高速并联机器人动态特性试验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
17 |
杜志江,于凌涛,孙立宁;并联机器人力感觉系统的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3年04期 |
18 |
高峰;并联机器人设计理论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19 |
冯远静,冯祖仁,黄辉,寿开宇;并联机器人安全保护系统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年08期 |
20 |
段学超,仇原鹰,段宝岩;大射电望远镜精调Stewart平台并联机器人伺服带宽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