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里渊放大的激光串行组束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摘要】:
重复频率、高功率、大能量激光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军事、科研和工业等领域。通常单束激光器的输出能量是从单个激活介质中得到的,因此增加单个激光器的输出能量受到单个激活介质体积、热效应等很多限制。为了克服这些限制,人们发展了激光组束技术。本文提出了基于布里渊放大的激光串行组束方案,针对方案中强信号共线和非共线布里渊放大、波矢失配对布里渊放大的影响、组束的结构设计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从受激布里渊散射(SBS)一维瞬态耦合波方程出发,给出了共线情况下布里渊放大的一般数学计算模型,并推导了波矢失配对布里渊放大的影响,给出了波矢失配影响布里渊放大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共线布里渊放大和波矢失配影响布里渊放大的一般数学计算模型。
第二,对强信号布里渊放大进行了研究。先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对共线强信号布里渊放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不计介质吸收损耗的情况下,强信号布里渊放大受非聚焦后向散射的影响比较大,采用较短的介质池可以提高非聚焦后向散射的能量阈值,采用大口径、长脉宽的激光光束也可以提高非聚焦后向散射的能量阈值。在考虑介质的吸收损耗并且不考虑非聚焦后向散射的情况下,介质吸收损耗对强信号布里渊放大影响很大,通过缩短池长和选用吸收系数小的介质可以大大降低介质的吸收损耗对强信号布里渊放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强信号布里渊放大高效实现的约束条件为:系统整体增益接近而不超过布里渊阈值(~25)。在系统整体增益值较为接近布里渊阈值,Stokes光能量为抽运光能量10倍以上时,能量提取效率超过85%。其次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对非共线情况下的强信号布里渊放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Stokes光与抽运光交叉角对布里渊放大影响的规律。在Stokes光和抽运光的夹角为5°(~87mrad)时,能量提取效率和抽运光能量抽空率都随Stokes光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抽运光与Stokes光能量都较大时,能量提取效率可达80%以上。Stokes光与抽运光的双光束耦合效率可达90%以上。
第三,研究了波矢失配对布里渊放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两束光相互作用长度不变,系统整体增益接近而不超过布里渊散射阈值的前提下,波矢失配角的容许度为400mrad以内。
第四,实验实现了二束激光的组束。总的能量提取效率随着Stokes光能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束光与Stokes光的光束耦合效率亦随着Stokes光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实验范围内最大可超过80%。当抽运光束能量分别为47.1mJ和41.5mJ,Stokes光能量为88.0mJ时,总的能量提取效率为61.3%,实现光束合成效率为80.7%。
最后对串行激光组束方案的组束结构进行了设计和仿真计算,并分析了系统损耗对组束的影响。分别设计了基于共线结构和非共线结构的串行激光组束方案。对共线和非共线结构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仿真,给出了供结构设计查询用的数据图表,并依据数据图表给出了几种组束方案的仿真结果和布局图,组束效率可达80%以上。研究表明:基于共线结构的组束方案可以使激光束之间具有较长的相互作用长度,适合于激光单光束能量较小时的应用;基于非共线结构的组束方案需要较大的光束口径来保证光束之间有足够的相互作用区域,适合于激光单光束能量较大时的应用。由光学元器件引入的系统损耗对组束方案中结构单元的效率影响很大,在选用吸收系数较小的介质,并且组束激光子光束能量确定的情况下,系统损耗决定了可组激光光束数的上限。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解决了基于布里渊放大串行激光组束方案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提出的方案获取的输出激光束在物理上是单束光,具有良好的相干性,光强空间分布匀滑;且不需要特殊光学元器件及控制器件,造价低,且结构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是一种完全相干组束方案。为激光组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技术路线。
|
|
|
|
1 |
叶震寰,楼祺洪,向世清,董景星,魏运荣;双光束Raman组束研究[J];中国激光;1994年12期 |
2 |
刘金霞,赵立勋,杨广武,李景尧;受激布里渊散射相位共轭技术在激光组束中的应用[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
3 |
丁迎春,吕志伟,赵晓彦,程永康;受激布里渊散射相位共轭组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0年05期 |
4 |
丁迎春,吕志伟,何伟明;布里渊放大研究的进展[J];激光技术;2002年04期 |
5 |
杨珺,何伟明,张锐,吕志伟;布里渊放大修正陡前沿Stokes脉冲波形[J];中国激光;2005年02期 |
6 |
楼祺洪;准分子激光束的喇曼组束[J];光学学报;1992年12期 |
7 |
哈斯乌力吉,吕志伟,何伟明,王双义;利用不同介质进行布里渊放大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
8 |
朱成禹;吕志伟;何伟明;巴德欣;王雨雷;高玮;董永康;;布里渊增强四波混频时域特性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
9 |
杨珺;吕志伟;何伟明;阮双琛;;双布里渊放大池放大控制脉冲波形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7年08期 |
10 |
杨珺;阮双琛;张敏;;抽运光对双布里渊放大池放大控制脉冲波形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
11 |
杨珺;阮双琛;张敏;;修整放大池对双布里渊放大池控制脉冲波形的影响[J];光子学报;2008年07期 |
12 |
肖玲;程小劲;徐剑秋;;分数自成像平面波导的光束组束[J];物理学报;2009年06期 |
13 |
高玮;吕志伟;何伟明;朱成禹;董永康;;水中微弱光散射布里渊频谱选择性光放大研究[J];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
14 |
王雨雷;吕志伟;王双义;郑振兴;何伟明;;基于布里渊放大的非共线四束激光串行组束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07期 |
15 |
杨珺;阮双琛;张敏;张伟;;布里渊放大脉冲波形控制相遇时间设计[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年04期 |
16 |
陶宗明;刘巨林;郭建明;孔繁敖;马兴孝;越光男;;惰性气体三倍频技术产生真空紫外辐射的研究[J];应用激光;1990年02期 |
17 |
向世清,楼祺洪,叶震寰,宁东,王之江;波导中宽带多束拉曼组束的理论分析研究[J];中国激光;1995年10期 |
18 |
丁迎春,吕志伟,何伟明;受激布里渊散射相位共轭激光组束规律[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年03期 |
19 |
;非线性光学 非线性光散射、振荡与谐波产生[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5年04期 |
20 |
钟凯;姚建铨;徐德刚;张会云;王鹏;;级联差频产生太赫兹辐射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