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复合材料结构全寿命健康监测研究

赵海涛  
【摘要】: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为了预防结构的突然性破坏,降低维护成本,将健康监测技术应用于复合材料结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光纤传感器与复合材料的兼容性好,抗干扰能力、耐腐蚀能力强,以光为传输信号,被广泛应用于埋入复合材料结构进行实时健康监测。本文以光纤传感器为监测工具,面向复合材料制造过程、服役过程,以提高复合材料产品合格率,降低复合材料的维护成本为目标,建立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服役全寿命健康监测体系,来实时监测可重复使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制造、服役、损伤、破坏全寿命过程。本文针对该主题,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 1.利用粘度信息实现了复合材料固化过程加压时机的准确控制,提高了材料制造过程的质量。通过等温粘度试验,经数据拟合获得了HD03环氧树脂的化学流变方程。将光纤布拉格光栅埋入到T300/ HD03复合材料中,监测固化过程的温度历程,将监测到的温度信息带入到树脂的化学流变方程中,实时地计算出粘度值,并选择合适的粘度值对复合材料制造施加压力。以层板厚度和残余应变为质量参数,比较了不同加压时机对层板厚度,残余应变,固化过程应变变化的影响,得到了制作质量较高层板加压时机的粘度范围。以埋入光纤光栅监测温度,转换为可作为加压时机选择参数的粘度值,能有效地控制加压时机,完成复合材料制造闭环控制,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质量,实现了复合材料制造过程的监测。 2.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了复合材料和铝板的共固化过程,受温度载荷影响下的变形过程,为两种不同材料共同使用提供了实验数据基础。埋入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监测纤维缠绕单向板的固化过程,以及复合材料和铝板之间界面的固化应变。由于复合材料和铝板的热力学性能不同,在固化过程中复合材料内部与界面之间存在着差异,在固化过程后期会出现分离的现象,释放一部分热应力。将光纤光栅埋入复合材料与铝板的胶接件,复合材料外表面和铝板外表面粘贴光栅,在温度载荷下监测三处界面的应变变化历程,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胶粘剂在温度载荷下性能的变化,对复合材料表面的光栅监测结果影响较大,使监测值和模拟值有所不同。光纤光栅的可埋入性为两种不同材料的界面处应变变化提供了手段,监测数据提高了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3.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分析,揭示了压力容器的破坏机理,为健康监测传感器的布设提供了依据。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复合材料压力容器模型,真实模拟了缠绕角度和封头变厚度,用应变测量和变形测量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应变测量使用电阻应变片,整体变形测量选择压力容器桶身的螺旋方向,使用SMARTape传感器进行监测;利用ANSYS提供的路径功能,实现了预报值与监测量的对比,两者一致。在此模型基础上,以Hashin失效准则和最大应力准则为判断依据,完成了复合材料压力容器渐进损伤分析,预测了爆破压力。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为健康监测提供了分析基础。 4.开发了一种干涉型光纤传感器,联合光纤光栅,实现了可重复使用复合材料结构服役过程的健康监测,为飞行器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寿命健康监测奠定了基础。基于迈克尔逊干涉原理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复合材料结构长距离监测的光纤传感器,利用微给进装置检验了传感器的拉伸响应,变形量与解调仪读数相一致;考察了传感器监测损伤的能力,以及温度响应特性。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结构点的应变,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监测结构整体变形,建立了局部-整体全方位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健康监测系统,监测了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低温工作性能,静水压力性能,将监测结果同有限元分析、应变片结果进行了对比,三者相符合。监测了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爆破过程,验证了监测系统察觉结构破坏的能力。完成了压力容器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其可行性推动了飞行器上其它复合材料结构的实时全寿命监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玲翔;;战术导弹Kevlar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的研制[J];飞航导弹;1983年10期
2 薛克兴;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与修补[J];玻璃钢/复合材料;1991年02期
3 沈坤元;;第Ⅷ届里加国际复合材料力学会议[J];玻璃钢;1994年01期
4 黄睿;袁慎芳;陶宝祺;;用于编织结构的光纤传感器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1年06期
5 邹田春;冯振宇;陈兆晨;杨倩;;民机复合材料结构适航审定现状[J];材料导报;2010年21期
6 莫淑华;于东;戴彤焱;;复合材料称重结构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7 吕胜利;姚磊江;童小燕;;复合材料空天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德国SAERTEX推出阻燃复合材料结构解决方案[J];粘接;2011年01期
9 单石磊;赵志敏;汪东华;;基于光纤传感网络的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定位评估方法[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1年06期
10 董雨达;;第五届国际复合材料会议[J];纤维复合材料;1985年03期
11 沈叔曾;复合材料结构的可靠性设计[J];玻璃钢/复合材料;1993年03期
12 程文渊;崔德刚;顾志芬;崔德渝;王进;;复合材料多墙结构承载能力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4期
13 ;大飞机5大主制造商确定[J];钛工业进展;2008年03期
14 罗腾腾;孙秦;;大型复合材料结构实用优化设计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年06期
15 李海斌;阳建红;石增强;钟建强;;移动窗口技术在复合材料局部应力计算中的应用[J];宇航材料工艺;2010年01期
16 贺小玉;;直升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J];硅谷;2011年12期
17 王镇平;沈曾民;;第十九届双年度碳会议部分报告摘要[J];新型炭材料;1989年04期
18 张定华;陈浩然;;复合材料空间薄壁组合结构的静动力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19 王虎;第六届国际复合材料结构会议(ICCS/6)题录[J];复合材料学报;1991年03期
20 刘瑞同,王鑫伟;复合材料结构耐撞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简介[A];复合材料技术与应用可持续发展工程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O.先进复合材料[A];2008中国材料研讨会暨庆祝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会议程序和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周彦豪;李莉;胡丽萍;陈福林;;橡胶再生剂与相容剂并用在废轮胎胶粉增韧废PP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陈浩然;白瑞祥;;含低能量冲击损伤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破坏过程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郭明孝;;结构陶瓷、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的分析与探讨[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于东;张博明;梁军;武湛君;戴福洪;;形状记忆合金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模拟与实验分析[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7 程泽林;熊峻江;彭勃;罗楚养;;RTM整体成型复合材料结构的基体渗透性设计[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高秋姗;韦春;卢卫中;;PHET含量对PHET/PF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A];2010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宋恩鹏;陈绍杰;;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强度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江大志;;双层夹心复合材料结构的横向冲击特性[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跃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设计渐进损伤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何其佳;微波辐照对聚烯烃和氟树脂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冯学斌;碳纳米管/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聚合物新型复合材料[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向阳;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的可靠性优化和鲁棒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孙志刚;复合材料高精度宏-细观统一本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6 魏俊红;复合材料的模糊可靠性及模糊稳健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戴新进;复合材料结构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及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葛锐;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及优化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赵海涛;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复合材料结构全寿命健康监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潘利剑;粘弹阻尼层共固化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青;复合材料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陈汪;复合材料结构强度与声学性能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梁艳勤;民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容限与修理后适航符合性验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赵林虎;复合材料结构冲击位置识别与冲击力重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徐超;非圆截面导弹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6 刘国军;复合材料汽车车轮的强度分析及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代瑛;电磁铆接技术在复合材料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秦志文;复合材料加筋板螺栓连接结构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罗聪;打结形状记忆合金纤维控制基体中V型缺口扩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曹翔;大型复合材料结构落重冲击试验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中秋;复合材料结构选择[N];中国包装报;2004年
2 蒋中秋;复合材料结构选择[N];中国包装报;2004年
3 通讯员 胡伟滨本报记者 由庆祝;哈飞成“大飞机”主制造商之一[N];中国工业报;2008年
4 张立国;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在哈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8年
5 毕鸿章;复合材料在古建筑物修复中发挥作用[N];中国建材报;2008年
6 梁钧 编译;欧美通用航空市场复合材料需求旺盛[N];中国建材报;2008年
7 彼昂;将拖车底盘变成玻璃钢复合材料结构[N];中国建材报;2007年
8 王方遒;哈飞集团领军攻关“大飞机”新材料[N];哈尔滨日报;2008年
9 朱宇;波音将加速技术转让[N];中国证券报;2007年
10 胡伟滨 记者 邱丽娜;哈飞领军大飞机新材料[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