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率失真优化的码率控制算法研究
【摘要】:近年来视频压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视频编码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压缩,信源和网络联合编码可以为新的应用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信源和网络联合编码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是编码系统中码率自适应问题。如何通过合理的码率控制算法自适应调整编码码率大小,使编码器在网络带宽的约束下获得更好的解码图像质量是每个编码器中都需要更好的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需求,本文对应用于H.264/AVC编码器中码率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
目前,主流的码率控制算法,包括各个编码标准推荐的码率控制算法均为基于率失真模型的控制算法。MPEG-2 TM5码率控制算法采用一次率失真模型,而H.263 TMN8、MPEG-4 VM8和H.264/AVC均采用了二次率失真模型,但是H.264/AVC码率控制算法并未取得像MPEG-4 VM8那样的成功。本文首先对上述码率控制算法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率失真模型的准确性与合理使用,为本文码率控制算法的设计提供借鉴。
针对H.264/AVC编码器中现有的码率控制算法中线性MAD预测模型在场景切换处失效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线性MAD预测模型。新的模型提出了新颖的相邻图像间图像复杂性变化速率的描述方法,并利用这种复杂性变化速率的快慢,对原有线性模型预测的结果进行调整,使MAD的预测更加准确。实验结果表明,与H.264/AVC推荐的码率控制算法相比,本算法可以显著改进场景切换处和高运动区域图像的质量,平滑PSNR的剧烈波动。
针对存储媒体应用对码率控制算法提出的特殊要求,提出了一种恒定质量约束条件下的码率控制算法。由于存储媒体应用对视频质量稳定性要求高,而对实时性要求较低,本文提供的是基于两遍编码的码率控制算法。第一遍编码使用本文提出的改进的H.264/AVC恒定码率控制算法进行场景检测和编码,获取整个序列的统计信息,第二遍编码利用第一遍编码获取的信息重新调整各帧量化参数,并根据宏块内容和编码复杂性调整宏块的量化参数。大量的实验结果显示,本文算法可以显著降低视频波动,提高视频主观质量,尤其是对场景切换取得良好的编码效果。
|
|
|
|
1 |
缪广忠;林其伟;饶琴;;一种简单有效的帧层码率控制策略[J];微计算机应用;2009年09期 |
2 |
王祖寿,王彩云;纵览最新视频编码标准H.264/AVC[J];现代电视技术;2004年11期 |
3 |
李军,杨东,余松煜;MPEG1视频编码器实现及缓存控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7年06期 |
4 |
罗亮;刘春生;周芦明;;H.264/AVC快速帧内预测模式选择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8年04期 |
5 |
马思伟,高文,袁禄军,吕岩;一种面向H.264/AVC的码率控制算法[J];电子学报;2004年12期 |
6 |
阎金;全子一;门爱东;;可分级视频编码中整帧丢失差错隐藏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年06期 |
7 |
阮若林;胡瑞敏;李忠明;;基于感兴趣区域的率失真优化帧内刷新算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9年10期 |
8 |
祝世平;田隽;;基于H.264的内容自适应分数像素运动估计算法[J];光电子.激光;2010年09期 |
9 |
刘清;H.264/AVC的核心技术及应用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年05期 |
10 |
吴宇;唐继勇;杨峰;;H·264/AVC视频编码技术的优势及其在HDTV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06年03期 |
11 |
葛俊;陈一民;;基于起始量化参数预测的码率控制优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年12期 |
12 |
李陵,余胜生,周敬利;实时低比特率视频传输中的码率控制研究与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1年06期 |
13 |
常侃;覃团发;门爱东;;一种帧内码率-量化模型及其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14 |
孙军,张文军,余松煜;场景切换下 MPEG-2 码率控制策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
15 |
李蔷,余松煜;一种高效的H.264码率控制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
16 |
田玲;周益民;孙世新;;基于指数率失真模型的增量式码率控制算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0年09期 |
17 |
祝芳;冯乔生;徐超;;基于H.264率失真模型联合码率控制算法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年15期 |
18 |
柳伟;陈旭;梁永生;张基宏;;基于贪婪算法的MGS编码优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1年15期 |
19 |
范晓东,余松煜,孙军;基于场景切换检测的码率控制策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20 |
张琦,张一,丁莉;MPEG-4压缩标准的码率控制[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