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可生物同化有机碳在给水处理单元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梁涛  
【摘要】:可生物同化有机碳(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简称AOC)是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中能被微生物转化成其自身菌体的部分。AOC可反映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即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支持异养菌生长的潜力。生物不稳定的饮用水将给管网和管网水质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关于给水处理过程中AOC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中AOC测定采用LeChevallier法,接种方式为荧光假单胞菌—P17菌株和螺旋菌—NOX菌株分别接种。绘制产率标准曲线,发现在高浓度(大于200μg·L~(-1)乙酸碳)时得到的P17产率系数小于低浓度的产率系数,高低浓度的产率系数分别为7.5×106和1.4×107cfu·mL~(-1)。NOX菌的产率曲线中高低浓度的产率系数保持一致,约为7.1×108cfu·mL~(-1)左右。通过江水超滤膜过滤进行AOC不同分子量分布的测定,发现AOC主要以分子量小于1ku的有机物为主体,占AOC总量的43%。 松花江原水AOC较高,而且随季节变化波动较大。夏季最高可达2714μg·L~(-1);冬季最低为452μg·L~(-1)。以松花江水为水源水的S水厂常规给水处理各单元过程中,混凝单元对AOC去除率最高,春季和冬季的去除率达到30%左右,夏季和秋季可达到60~80%;过滤单元对AOC的去除不稳定;加氯消毒后AOC增加20%左右。整个常规给水处理工艺中,以AOC-NOX为代表的羧酸类物质只占AOC的10%左右,经消毒后这一比例才略有上升。常规给水处理工艺抗AOC冲击负荷较低,出厂水AOC随原水变化而波动,最低达到400μg·L~(-1),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AOC在管网内的消耗随温度变化,温度越高消耗越快,总消耗量都在300μg·L~(-1)以上,说明管网内有可能存在细菌再繁殖问题。 考察了不同水体、混凝剂、混凝剂投量、pH值和钙离子浓度等混凝条件下AOC变化规律和水质变化情况。研究发现,江水混凝过程中硫酸铝在高投量下对AOC的去除率最高达24.5%,而相同投量下氯化铁混凝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5.9%。人工配水混凝在低投量下铝、铁混凝剂对AOC的去除率分别为71.8%和93.0%。氯化铁混凝剂在去除AOC和其它混凝效果方面均优于硫酸铝。在中性和弱酸性pH值条件下混凝AOC的去除率最高,达到86.1%,碱性条件下混凝AOC反而增加了29.1%。复合铝铁混凝剂对AOC的影响有限,增加Ca2+离子浓度可使AOC去除率从54.1%上升到80.4%。 分别选取了高锰酸钾、臭氧和次氯酸钠三种预氧化剂来研究AOC在预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三种预氧化方法混凝后的AOC随预氧化剂投量增加而增长,AOC最高增长率分别为61.5%、86.9%和81.1%。三种预氧化过程中混凝前AOC的增长率分别为23.6%、33.5%和17.7%。臭氧预氧化产物中AOC-NOX所代表的羧酸类物质较多,占AOC的40%;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钠氧化后水体中能被P17菌利用的基质增加。在三种预氧化剂的预氧化中,AOC/TOC(有机物的生物可同化性)分别从8.2%增加到14.0%、16.7%和10.8%。高锰酸钾和臭氧预氧化过程中TOC的变化主要是由其中BDOC的变化而引起的;而次氯酸钠预氧化中TOC增长了5.2%,主要来自于AOC的增加。在三种预氧化过程中,不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NBDOC)都没有随氧化剂投量的增加而变化。臭氧和高锰酸钾都是在投量低于1.0mg·L~(-1)时的助凝效果较好,而次氯酸钠是在投量高于1.0mg·L~(-1)时有微弱助凝效果。 选取了三种不同载体—陶粒、硅胶和沸石负载TiO2,以考察AOC所代表的小分子物质在臭氧多相催化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臭氧催化氧化比单纯的臭氧氧化能更彻底地将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物。陶粒、硅胶和沸石负载TiO2等三种催化氧化条件下,将AOC从大约300μg·L~(-1)分别增加到674μg·L~(-1)、847μg·L~(-1)和882μg·L~(-1),AOC/TOC从初始的4.7%分别升高到30.5%、33.2%和46.0%,明显地提高了水中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增加臭氧投量,催化氧化可使小分子有机物部分被矿化,水中AOC下降13.0%。以AOC-NOX所代表的羧酸类物质在催化氧化过程中明显增加,占总AOC的90%以上,改变了AOC的组成比例。与未改性时相比,改性后TiO2催化氧化出水的AOC降低了17.9%,对催化剂的进一步改进可能使有机物的可生化性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邓志荣;吕斯濠;;混凝沉淀处理钨矿废水实验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郭渊明;赵新华;张麟;张亮;石岐林;岳雪健;;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再生水厂混凝沉淀运行参数[J];给水排水;2011年S1期
3 黄廷林;张爽;聂小保;张金松;陈慧;丁立君;刘丽君;;混凝沉淀对净水工艺中仙女虫的控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1年09期
4 王久龙;陈刚;胡相华;姚杭永;孙菲;梅竹松;;混凝/水解/两级缺氧好氧工艺处理异丙胺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12期
5 姜薇;陶涛;郭五珍;叶挺进;;几种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北江原水中试研究[J];给水排水;2011年09期
6 徐华;邓风;唐少楠;;MIEX树脂特性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7期
7 刘中柱;;浅谈电镀废水处理方法[J];科学之友;2011年10期
8 白俊跃;徐灏龙;章一丹;王付超;;间歇膨胀水解工艺处理综合城镇污水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07期
9 唐锋兵;时真男;任志强;李思敏;;四种不同工艺对富营养化水源水的除藻效果[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章一丹;徐灏龙;白俊跃;沈崎;喻治平;;发酵类制药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与调试[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08期
11 刘雷斌;刘文君;;高盐度对突发重金属污染水源水应急处理的影响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1年03期
12 邓小一;;云南省博物馆的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12期
13 郑清里;;铁盐—石灰沉淀法在汨罗工业园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6期
14 李静;徐宝国;陈金强;;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优化组合工艺[J];一重技术;2011年04期
15 虞伟权;曹祺;戴海润;;厌氧预处理技术在绍兴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的应用研究[J];给水排水;2011年07期
16 张姝佳;王秀花;;给水处理常规工艺除污染特性初探[J];科技传播;2011年14期
17 陆松柳;;某化工园区废水处理装置扩建工程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8期
18 李思敏;赵南南;李志广;;臭氧/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11期
19 李永霞;黄瑞敏;杨署军;文淦斌;;曝气生物滤池对印花废水的脱氮效果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11期
20 夏端雪;辛凯;马永恒;董秉直;;超滤膜对水中颗粒物的去除效果研究[J];给水排水;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亮;;混凝沉淀过程中矾花上浮的成因与对策[A];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许玉东;;混凝沉淀、一体化氧化沟工艺处理化纤废水[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3 唐加翠;丁雷;应媛媛;丁伟;赵一先;;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组合工艺处理舱底含油废水[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梅;;物理化学法净化洗浴废水实验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 张建良;王俊霞;王立群;宋杨;;某市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案[A];2008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交流会暨全国水网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晓辉;皮科武;;A/O-混凝沉淀工艺处理酚、氰废水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彭玉凡;陈卫国;朱锡海;张剑辉;钟琼燕;罗传荣;徐寿;;油漆废水处理技术的试验研究——混凝沉淀和氧化絮凝复合床法的应用[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8 孙铁军;高红;;包装印刷废水处理工程[A];第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葛帅帅;张勇;;制革综合废水资源化技术研究[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王连军;刘晓东;于文敦;孙秀云;樊明;;混凝沉淀—酸化水解—接触氧化工艺处理聚苯乙烯生产废水[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涛;可生物同化有机碳在给水处理单元过程中的变化规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詹咏;水流对混凝沉淀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3 Anas Fakhry Qassid Al-Harbawi;高氨氮难降解老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梁爽;超滤组合工艺除藻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5 于德淼;景观用再生水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于德淼;景观用再生水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朱建文;饮用水预处理工艺优化与膜过滤组合工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张育瑆;重症失血性休克及复苏条件下大鼠VAP-1表达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9 韩晓刚;城市水源水质风险评价及应急处理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文君;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贤玉;Fenton-混凝沉淀法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周晓斌;混凝—铁炭微电解法用于垃圾渗滤液预处理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张娜;预氧化混凝沉淀法在造纸中段废水处理中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谢朝霞;焦化废水水中氰化物和色度处理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5 刘佑泉;印染废水处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6 樊华;化学强化一级工艺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7 刘石;化学法处理钻井废水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张博;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造纸废水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王玉晨;高炉煤气洗涤废水回用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高先萍;强化Fenton试剂联合混凝处理焦化剩余氨水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霍光;借下乡东风AOC冲击800万[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2 电脑商报记者 冯华中;AOC给你想要的[N];电脑商报;2008年
3 ;成就致远 AOC实现品牌飞跃[N];计算机世界;2008年
4 ;AOC艾德蒙:创新视界 超越自我[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5 记者 崔婷婷;AOC拓蓝海 低价推不闪式3D[N];电脑商报;2011年
6 ;AOC:健康与良性是根本[N];电脑商报;2011年
7 ;成就致远 AOC实现品牌飞跃[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8 电脑商报记者 冯华中;AOC艾德蒙:“神”来之笔[N];电脑商报;2011年
9 电脑商报记者 冯华中;AOC艾德蒙的“增量”攻略[N];电脑商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李敬;AOC贴紧渠道平稳过冬[N];计算机世界;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