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机辅助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康复训练系统的研究
【摘要】: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是一种利用电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肌肉,使肌肉产生收缩,从而恢复人体特定部位功能的交叉前沿康复技术。FES技术在医疗及康复工程等领域有多种应用形式,FES脚踏车(FES Cycling)系统则是基于FES技术的、集成了机械、控制和康复工程的一门前沿课题,其主旨在于使患者能够主动训练,而且该系统可实现代步功能。这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强度和厚度,使患者部分运动功能得到重建;同时这还将有助于减轻患者家庭负担,提高患者治愈病患的信心,其康复效果已被大量的实验证明。本研究工作以FES脚踏车技术的实现出发,从FES脚踏车的构建、模型及控制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本文详细综述了FES脚踏车康复训练系统的各个技术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参考已有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构建FES脚踏车康复训练系统为目的的研究。首先概述了FES脚踏车康复训练系统的性能特点,该系统的控制由两个闭环控制来实现,在结构上分为五大部分;从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等角度详细论述了各个部分工作原理及结构。为了深入研究患者在蹬踏训练过程中人体与系统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由运动学模型、电刺激—肌肉力模型及动力学模型组成;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得到了在系统克服腿部自重情况下的仿真结果,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速度和脉宽为输入数据的动力学数学和仿真模型,获得了在电机辅助给定速度和脉宽情况下的肌肉输出力矩;以辨识试验和阶跃响应试验中的速度和脉宽信号为输入数据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正确性。
刺激模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训练效果,本文首先建立了FES脚踏车康复训练系统的蹬踏运动学模型,获得了各个关节以曲柄角度的表示的极限值,通过分析在各个极限角度范围内的各个关节的状态,以及综合各个肌肉群收缩对关节状态的作用,获得了零极限刺激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以肌肉蹬踏力矩最大和尽量避免肌肉群共同作用造成关节相矛盾的运动为优化目的的试验优化方法,并获得了优化结果。为了对试验优化方法进行检验,本文还建立了刺激模式的理论优化方法。以最大输出功率和最小肌肉力为目标,建立了优化目标函数,获得了在各个曲柄速度下三组肌肉群的起始角度和终止角度的优化结果。由于肌肉对电刺激反应存在延迟,通过分析肌肉电刺激延迟反应,引入了延迟常数对刺激模式进行修正。并对蹬踏运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影响蹬踏运动波动的因素。
为了实现FES脚踏车康复训练系统的恒功率输出,从速度和功率两个闭环入手,建立了以系统辨识为基础的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占空比—速度模型和脉宽—功率模型的辨识试验,获取了辨识的输入输出数据,按照选取的模型类及规则确定了模型结构和参数;通过模型输出与实际试验输出数据对比,验证了辨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分析占空比—速度模型和脉宽—功率模型的开环性能,确定了使用RST的控制策略的闭环控制。在确定闭环控制器的性能指标后,利用RST算法设计出控制器,并对控制器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器能够达到设计指标,且其稳定性、抗干扰性及跟踪性能均达到要求。考虑到功率闭环中人体疲劳等因素对脉宽功率模型的影响,设计了具有模糊和PID共有特点的模糊PID自校正控制器,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跟踪性能和抗干扰性能均符合要求。此外,使用模糊T-S控制策略,通过辨识人体不疲劳和疲劳两种状态下的模型,分别设计了两种状态的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和改进RST控制器,将系统两种状态的控制器通过模糊T-S进行融合,使系统能够在不疲劳、疲劳以及中间状态能够自动按照比例输出控制量,仿真结果表明达到设计预期目标。
|
|
|
|
1 |
王卫,黄英,陈维平;TDX SYSTEM系统参数丢失后的恢复[J];医疗卫生装备;2003年S2期 |
2 |
姜洪源,耿建辉,敖宏瑞,胡秀丽,K.J.Hunt;鲁棒PID控制策略在FES脚踏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及仿真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
3 |
顾基发
,顾俊方;振动系统参数时域识别的复形法[J];兵工学报;1984年02期 |
4 |
Chris Morrow;张萌;;涂鸦脚踏车 喷出你的车道[J];汽车生活;2011年04期 |
5 |
郁文江;东芝KXO-80N遥控台系统参数丢失故障处理1例[J];医疗设备信息;2004年07期 |
6 |
唐庾梅;;单纯形寻优法系统参数无偏估计[J];航空兵器;1984年05期 |
7 |
鲍菊,杨昆;模态振型对系统参数的敏感度分析[J];汽轮机技术;1999年01期 |
8 |
安飞;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的实用方法浅析[J];煤矿机械;2005年08期 |
9 |
郁一;;电动脚踏车——未来城市交通要角[J];交电商品科技情报;1994年06期 |
10 |
邹启红;FANUC OM系统参数重装[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2年02期 |
11 |
余佳鑫;彭达洲;胥布工;;一种基于DSP的数字功率因数校正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07年11期 |
12 |
周生龙,缪栋;多谐波相参调制信号激励下的系统参数辨识[J];上海航天;2001年03期 |
13 |
王林;;保护行人未来欧洲汽车款式将会有大改观[J];轻型汽车技术;2003年03期 |
14 |
田长涛,刘金英,江士侠;多支流河段水位过程预报模型的识别与模拟[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4年03期 |
15 |
李明富,李德智;CDMA网络优化工程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6 |
周杰;朱石沙;;基于模型的电液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方法[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年06期 |
17 |
王登瀛;;农业灌溉效益计算的一种新方法——“系统参数法”[J];人民长江;1992年08期 |
18 |
李然;王成;苏国中;张珂殊;唐伶俐;李传荣;;星载激光雷达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导报;2007年14期 |
19 |
王燕华;程文瀼;陈忠范;陆飞;;单向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建设[J];特种结构;2008年02期 |
20 |
侯晓晶;马丽娜;张戎令;;砼容重对桥梁悬臂施工挠度的影响研究[J];科技资讯;2010年3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