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和超低温预冷下大米淀粉凝沉特性及应用研究
【摘要】:
大米淀粉凝沉是制约大米类食品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米淀粉凝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米类食品的凝沉性质和品质劣变。温度是影响淀粉凝沉的主要因素,人们对常温和普通低温下大米淀粉凝沉性质已经有较多的认识,但在低温和超低温预冷下大米淀粉凝沉性质方面研究较少,低温和超低温预冷处理对大米淀粉及其制品凝沉抑制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1)大米淀粉及米粉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相关性,(2)低温和超低温预冷下大米支链淀粉、淀粉和米粉凝沉性质及其凝沉机理,(3)低温和超低温预冷对米饭品质及其凝沉性质的影响。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工业化生产高品质即食米制品提供理论基础。
根据大米中直链淀粉的含量将大米分为中直链淀粉含量大米(SM)、低直链淀粉含量大米(DH)、极低直链淀粉含量大米(TML)和糯性大米(SN2)。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四类大米淀粉及米粉物化性质,X衍射表明大米淀粉及大米粉特征图谱为A型,2θ在15°、17°、18°和23°有较强衍射峰;扫描电镜(SEM)证实了大米淀粉及大米粉颗粒形状为多角形,粒径为2~8μm。大米淀粉及米粉的膨润性、溶解性、浊度、糊化性质、质构及凝沉性质与大米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例有关,直/支链比越高,大米淀粉及米粉浊度、糊化温度、硬度及糊化焓变越大,膨润性、溶解度及黏性越小。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低温(-20、-30和-60℃)和超低温(-100℃)预冷下大米支链淀粉凝沉性质研究发现,预冷后的新鲜支链淀粉没有明显凝沉现象发生。低温和超低温预冷处理大米支链淀粉,在4℃冷藏下1 d内迅速凝沉,1~11 d凝沉焓变持续增长,11 d大米支链淀粉凝沉焓变值分别达到最大11.0 J/g(SM),7.0 J/g(DH)和10.0 J/g(TML),14~21 d支链淀粉凝沉焓变基本不变,21 d大米支链淀粉完成凝沉过程。大米支链淀粉冻藏1~5月凝沉没有发生。低温(-20和-30℃)预冷下大米淀粉有轻微凝沉,低温(-60℃)和超低温(-100℃)预冷下大米淀粉DSC扫描曲线上没有凝沉现象发生。大米淀粉冷藏4℃初期淀粉凝沉发生,1~7 d淀粉迅速凝沉,7~14 d淀粉凝沉焓变缓慢上升,21 d大米淀粉凝沉过程完成。低温和超低温(-100℃)预冷-冻藏方法能有效抑制大米淀粉凝沉。大米直链淀粉-脂类复合物在冷藏或冻藏期间性质稳定,热特性参数没有变化。
采用DSC和质构仪对低温和超低温预下大米粉凝沉性质研究发现,低温(-60℃)和超低温(-100℃)快速预冷-冻藏可以抑制大米粉凝沉。DSC扫描发现大米粉冷藏初期重结晶现象开始发生,1~7 d大米粉迅速重结晶,7~14 d大米粉凝沉焓变缓慢上升,21 d大米粉凝沉过程完成。大米粉糊硬度和黏性在0~7 d变化最大,14~21 d基本不变。超低温(-100℃)预冷处理的米粉冻藏1~5月期间没有凝沉现象发生,冻藏期间米粉质构性质变化不大。大米粉中直链淀粉-脂类复合物的在冷藏或冻藏期间性质稳定。
通过对大米支链淀粉、淀粉及米粉动力学研究发现,大米支链淀粉、淀粉及米粉凝沉动力学遵从Avrami方程,凝沉成核方式分为三种类型:SM支链淀粉、淀粉及米粉为瞬间成核;SN2支链淀粉、淀粉及米粉成核方式为自发成核;DH和TML支链淀粉、淀粉及米粉成核方式具有自发和瞬间成核共同作用,成核方式随预冷速率增加而从瞬间成核向自发成核转变。淀粉及米粉凝沉主要表现为支链淀粉凝沉,直链淀粉对支链淀粉凝沉起协同作用,淀粉和米粉凝沉是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凝沉共同作用的结果。
采用DSC和质构仪研究米饭品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米淀粉凝沉导致了米饭硬度上升和黏性下降,高直链淀粉含量大米米饭硬度高、黏性低,快速预冷可以抑制米饭短期的凝沉和品质劣变。冷冻速率和贮藏温度对淀粉凝沉和米饭质构性质有重要影响,米饭硬度和黏性与冷冻速率和淀粉凝沉成相关性,快速冷冻(1.45℃/min)的米饭硬度值低、黏性高,缓慢冷冻(0.09℃/min)处理过程加剧了米饭的凝沉。快速冷冻米饭的优良品质会在冷藏过程中逐渐失去,而快速冷冻结合冻藏处理可以有效抑制米饭凝沉和米饭品质劣变。因此,快速冷冻-冻藏是米饭品质最佳处理条件,这些发现有助于工业化生产加工出高品质、长货架期的即食米饭。
|
|
|
|
1 |
金照;石晓华;周彩荣;裴丽娟;;多孔淀粉制备工艺优化[J];现代化工;2011年05期 |
2 |
张甲奇;张燕萍;;大米多孔淀粉及大米多孔酯化淀粉吸附特性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8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
|
|
|
|
1 |
李玥;檀亦兵;钟芳;;不同分离方法对大米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A];“国际化学年在中国”——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三届热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2 |
龚倩;杨晓泉;夏宁;;微射流结合糖酶处理同步分离大米蛋白及大米淀粉[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
3 |
陈岑;李保国;潘敏娟;叶彬;;抗性淀粉米乳饮料加工工艺实验研究[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
4 |
陈佩;李远志;吴雪辉;肖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淀粉结构研究中的应用[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