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景观用再生水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于德淼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景观水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目前我国北方城市水资源匮乏,缺水已成为制约景观水体发展的主要瓶颈。再生水具有水质水量稳定等特点,回用于景观水体不仅可以节省水资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满足人们对水景需求的综合效益。但是再生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属于富营养化水质,易爆发“水华”,水质恶化丧失景观功能。根据水体富营养化特性,研究经济高效、简便易行的维护技术是保证再生水回用于景观的前提。 本研究针对北京奥运会再生水景观水体的维护工程,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为水源。通过分析水体的富营养化规律及其不同的影响因素,比较臭氧、混凝沉淀和超滤技术在水体维护上的效果,确定臭氧与生态相结合为最佳的再生水景观水体维护技术,富营养化水体未爆发“水华”阶段为最佳维护时间。采用臭氧与生态结合维护技术可以控制水体藻类生长,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体生态系统安全性,在今后的再生水景观水体维护中会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再生水景观水体中藻类生长快、含量高,以绿藻为主,水体五天即爆发“水华”;自来水有充足的氮磷时,水体亦可爆发水华,以蓝藻为主;蒸馏水中由于缺少微量元素,即使氮磷充足,藻类仍无法正常生长。在较宽的pH范围内(pH=5~9)藻类均可生长,水体爆发水华时pH上升至9.5以上,藻类自身有调节作用以减少pH影响。藻类可以利用无机碳碱度作为碳源,水中碱度高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藻类代谢过程中会生成氢氧根离子,水体酸碱容量降低,pH上升;高pH使二氧化碳易进入水体,利于光合作用进行。磷是藻类生长的控制性因子,氮含量的高低对藻类影响不明显;磷浓度在0.02~10mg/L藻类可以生长,藻类最佳磷浓度范围是0.5~5mg/L。主要含硝酸盐氮的再生水更有利于藻类生长,而含氨氮则不利于藻类生长。 景观水体维护技术中,臭氧对藻类灭活效率高达95%以上,但却不能将藻细胞彻底氧化;臭氧可以提高水体可生化性,不能直接去除氮磷。强化混凝沉淀对藻类和磷去除效果好。采用混凝沉淀工艺维护已爆发“水华”景观水体,除藻效果明显,水体pH迅速下降,但水体中出现大量悬浮絮体,鱼类死亡,生态系统及景观效果遭到破坏;臭氧维护工艺见效慢,不能迅速控制“水华”现象,臭氧强化生态系统使水体自净能力提高,藻类和氮磷含量逐渐降低;当水体无水生动植物时,臭氧单独维护效果不明显;单独生态系统中鱼类促进藻类生长,水体更易爆发“水华”,叶绿素含量可达1000mg/m3以上。 富营养化水体未爆发“水华”时采用臭氧生态相结合维护技术,水体藻类含量持续较低,透明度高,pH在7.5左右,具有很强的景观效果,即使停止维护藻类生长仍很缓慢;水体中氮磷含量较高,细菌含量少,生态系统稳定,景观水体安全性高。单独臭氧维护工艺时效果明显,但维护停止后,藻类出现反弹水体迅速爆发“水华”。超滤维护工艺效果不好,水体中藻类含量较高且试验后期水通量很低,景观水体不宜采用超滤维护工艺。藻类大量生长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将无机态的氮磷转化为藻细胞内有机态氮磷。臭氧维护使水体中有机物以亲水性为主,主要是藻类的胞内物质,如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分子量在600~5000之间。无维护空白景观水体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以疏水性为主,含有分子量在500以下的小分子有机物,这些物质是引起超滤膜污染的主要物质。 混凝沉淀与超滤工艺除藻类能力强,但混凝沉淀对水质影响较大,破坏生态系统;而超滤维护效果不明显且易被污染,因此这两种工艺不宜作为再生水景观水体的维护保障技术。臭氧有较强的杀藻除菌能力,对水体生态无危害作用;生态系统中建立捕食藻类的生物链,水中动植物和微生物与藻类进行竞争与拮抗。臭氧与生态系统组合技术强化了水体自净能力,对景观水体维护效果好、成本低、安全性高,实际工程试验中选用该技术作为再生水景观水体维护工艺。 再生水景观水体工程试验采用臭氧与生态结合维护技术,并研究了超滤工艺对高藻景观水的处理效果。臭氧旁路循环周期为5~7天,臭氧投量5mg/L,试验结束时由于水体自净能力TN由30mg/L降至2~3mg/L,TP由2mg/L降到0.05mg/L;生态系统状态良好,水体透明度不小于0.4m。藻密度在108个/L以下,水体没有发生“水华”;补充再生水或换水时,相当于引进外源污染,水体易爆发“水华”。景观湖中色度主要是藻类引起的表色,各种离子含量没有发生累积,重金属含量低于检测限。再生水中主要为烷烃和酚类有机物,湖水中以杂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为主,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臭氧处理后有机物种类增多含量降低,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超滤出水有机物种类减少,超滤对脂类去除效果不理想。 景观湖中24小时DO波动变化,均在8mg/L以上,水体生态系统正常;ΔpH变化较小,景观湖没有发生“水华”。在无臭氧维护景观湖中水体自净能力相对较弱,再生水中TP浓度仅为0.31mg/L,藻类含量却略有上升。臭氧旁路维护工艺强化生态系统,控制藻类生长,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景观湖中优势藻为绿藻,夏季各种绿藻之间优势并不突出,随着季节变化,湖水中藻类分别为硅藻、小球藻、栅藻、绿球藻。工程中运行电费为1.075元/h,每吨水维护成本为0.18元/h。再生水景观湖采用水泵进行水力改善,循环流量为80m3/h,设置5个循环点。景观湖采用盆栽种植荷花、睡莲、芦苇、花叶葱、千屈菜、三棱草、菖蒲、鸢尾等水生植物;一年内湖中放养红鲤鱼从5cm长至15cm左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邵辉煌;方先金;黄鸥;;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给水排水;2010年S1期
2 郑兴灿,尚巍,颜秀勤,廖飞风,孙永利,鞠宇平;再生水“造景”亟待突破难题[J];建设科技;2005年14期
3 王怡;郭晓瑜;赵超;;营养物质和藻类在再生水制取及景观水体补给中的变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1期
4 付海玉;吴朝阳;;再生水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机理及其修复研究[J];北京农业;2013年06期
5 白宇;于德淼;周军;胡洪营;甘一萍;刘立超;;再生水用于景观水体维护与保障技术示范研究[J];给水排水;2007年08期
6 王博;王力平;唐严;;做好再生水文章 擘画甬城水景图[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22年01期
7 ;北京槐房再生水厂[J];城乡建设;2021年23期
8 高旭阔;郭静;刘奇;;考虑环境效益的政府补贴对再生水回用的影响[J];工业水处理;2021年01期
9 张敏;;诸暨市浣东地下再生水厂工程项目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年01期
10 刘利;花甫春;;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再生水使用现状调查研究[J];绿色科技;2021年01期
11 莫纪光;;工业化生产中再生水项目的运行模式[J];清洗世界;2021年02期
12 邬振江;李超;柴晓娟;;城镇再生水厂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实例[J];化工管理;2021年08期
13 陈婉;;再生水成为北京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J];环境经济;2021年10期
14 安叶;董淑秋;黎攀;潘晓玥;刘立群;黄慧彬;;城市新区再生水工程规划技术要点分析[J];市政技术;2021年07期
15 陈莹;耿华;刘静;欧阳如琳;韩宇平;;再生水利用规划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水利;2021年15期
16 陈梓豪;许萍;;国外再生水饮用回用的案例分析与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21年14期
17 高旭阔;帅丽蓉;;公众素质、外部环境对公众再生水接受态度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2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超;;BIM技术在昝岗片区再生水厂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A];第八届BIM技术国际交流会——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协同应用创新发展论文集[C];2021年
2 李锦宁;邓胜林;周培;;天津市咸阳路再生水厂自控网络系统的设计思路[A];ABB杯第三届全国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论文大赛论文集[C];2008年
3 姜威;张妍子;陈宝金;赵春青;李润达;魏乐;;浅谈再生水厂用氯安全管理[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马福生;吴文勇;刘洪禄;杨胜利;郝仲勇;宝哲;许翠平;尹世洋;;再生水灌溉水质安全性评价研究[A];北京水问题研究与实践(2013年)[C];2013年
5 王曼娜;陈晨;陈晓芬;郑祥;;我国再生水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趋势——基于博硕士论文与专利的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6 赖世华;吴先昌;王永胜;;纺织印染工业园再生水工程案例介绍[A];2009全国染整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任小娇;袁伟;陆轶峰;马兰;;昆明市再生水价格机制的构建[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8 黄国忠;杨晓;伍林;牛庆园;郭瑞;;再生水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模型[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5年
9 安爽;王婷;;推进再生水热能开发利用,助力城市绿色转型[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工程规划)[C];2019年
10 楼春华;王帅;陈英硕;刘娇;侯德;顾华;;以再生水为补水水源的景观水体水质改善工程效果分析[A];北京水问题研究与实践(2011年)[C];2012年
11 洪云;肖萍;张伟军;董伟;王东升;;浸没式超滤膜处理再生水过程中膜污染的形成与化学清洗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转化膜及表面精饰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12 李旭;;高品质再生水管网输送PH指标升高问题分析[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3 唐福生;高文宝;;纪庄子再生水厂改扩建工程除盐工艺选择及运行效果[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4 邢会娟;;新标准下北京新建再生水厂适用技术探讨[A];科技创新与水利改革——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4年
15 马东春;;北京污水资源化与水生态系统保护对策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16 曹仲宏;胡伟;赵乐军;刘文亚;张晓峰;王玉秋;;水回用的健康效应[A];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7 李殿海;宁皓;狄晨光;谢鹏伟;戴海平;郑雅文;徐平;;津沽再生水厂——以浸没式超滤+反渗透为核心的组合工艺[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8 张新;李育宏;李殿海;;纪庄子再生水厂改扩建工程改造分析[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9 马东春;;北京污水资源化利用发展与公共政策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0 彭致功;杨培岭;刘洪禄;;北京缺水危机与再生水合理利用[A];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于德淼;景观用再生水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相楠;天津市再生水利用及其环境经济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敖冬;缺水城市水体再生水补水与景观水质保障理论和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4 杨龙军;政府视角下污水处理服务和再生水产业化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5 高旭阔;城市再生水资源价值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吉铮;城市污水及再生水中典型病毒的赋存及分布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克;北京市典型河湖再生水补水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楠;用于高盐度再生水富营养化控制的蓖齿眼子菜克藻效应与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刘言正;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年
10 许萍;市政再生水补水的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微生物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11 王卫红;川蔓藻对滨海景观再生水河道水质富营养化的控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2 常妮妮;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年
13 朱洪涛;臭氧—微滤工艺处理二级出水过程中的膜污染及控制机理[D];清华大学;2009年
14 靳军涛;再生水管道生物腐蚀及其生物—化学耦合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5 唐运平;盐碱地区再生水景观河道水质改善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6 吴文勇;再生水灌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试验及灌溉区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7 司渭滨;中国北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建设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8 俞开昌;MBR-NF双膜法高品质再生水制备技术与工程应用[D];清华大学;2017年
19 张宁;再生水补水河流及地下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8年
20 王宪泽;镧改性松针及磁性氧化石墨烯对再生水中磷和雌激素的去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于佳;深圳市再生水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徐桂红;再生水滴灌对辣椒和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9年
3 丁丽;北京市T再生水厂工程进度优化与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4 严玉林;再生水自然涵养地下水过程中PBDEs迁移转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8年
5 季思彤;再生水中杀菌剂对SS316L表面生物膜活性及其电化学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6 李抒苡;污水再生处理工艺PPCPs去除过程模拟及生态风险评价[D];清华大学;2017年
7 王弘扬;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再生水厂数据采集与应用[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8年
8 祁誉;再生水中水质因子对不锈钢管材的腐蚀影响及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9 管财;投影寻踪模型在再生水系统评价中的应用[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10 杨英杰;北京市再生水工艺评价及优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11 刘雨轩;消费视角下再生水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年
12 张聪;基于智能算法的高校再生水优化配置和调度[D];河北工程大学;2020年
13 陶红;再生水念坛湖周边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4 郭静;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的政府补贴对再生水回用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年
15 周培好;基于熵度量法的再生水项目融资租赁风险评价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20年
16 乔丽;再生水农田灌溉生态效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7 白俊;新疆某地再生水厂工程设计[D];吉林大学;2017年
18 孙媛媛;再生水管网供水的水力水质模拟与经济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4年
19 王紫剑;基于过程模拟的再生水回补区地下水污染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1年
20 李娟;再生水中硫酸盐还原菌对铜合金腐蚀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黄穗诚 通讯员 史剑 曾秀娟;广州用再生水为住宅小区“解渴”[N];广东建设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遆红;再生水:潜力巨大的城市第二水源[N];辽宁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孙宏阳;再生水成本市“第二水源”[N];北京日报;2020年
4 记者 李鲲鹏;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达到通水条件[N];银川日报;2021年
5 记者 林芸 宋志书;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已通水调试[N];银川日报;2021年
6 记者 赵立峰;彰显生态魅力 园博会用上“再生水”[N];唐山劳动日报;2021年
7 记者 林芸 宋志书;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实现稳定达标运行[N];银川日报;2021年
8 记者 冯维静;城市副中心将建下沉式花园再生水厂[N];北京城市副中心报;2021年
9 本报记者 李鲲鹏;王轶喆:见证西北第一个开放式花园再生水厂诞生[N];银川日报;2021年
10 记者 王博 通讯员 王力平 杨梓艺;再生水成为宁波城市“第二水源”[N];宁波日报;2021年
11 本报记者 林铭珊;瞄准打造“大水网” 聚焦再生水开发[N];泉州晚报;2022年
12 新华社记者 马姝瑞 汪海月 胡锐;安徽宿州:一座缺水城市的再生水“循环链”[N];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
13 记者 代金光 通讯员 张铁媛;通亦协同打造国际领先智能再生水厂[N];北京城市副中心报;2022年
14 本报记者 刘偶;8道净化工序 冬奥再生水达最优标准[N];首都建设报;2022年
15 记者 孙楠;我市再生水有了“水管家”[N];银川日报;2022年
16 记者 冯维静;副中心9月再添下沉式花园再生水厂[N];北京城市副中心报;2022年
17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马毅妹;再生水如何“破圈”成为城市“第二水源”?[N];宁波日报;2022年
18 记者 杨官荣;前三季度昆明卖出4000余万立方米再生水[N];昆明日报;2021年
19 王璐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再生水:开发区内为何难显优势[N];北京科技报;2009年
20 记者 王博 通讯员 郑永成;江北下沉式再生水厂(一期)完成最后一块底板浇筑[N];宁波日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