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阴离子改性铁盐絮凝剂处理稠油石化污水研究
【摘要】:
稠油石化污水除具有一般稠油污水污染物含量高、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外,还因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化学助剂使得稠油石化污水中污染物更为稳定,难以去除,同时水质水量变化也较大。辽河流域稠油加工企业众多,稠油石化污水已成为辽河的重要污染源。为了处理稠油石化污水,石化企业建设了大量的污水处理工程,但是,随着地方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化,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难以满足环保要求,为此,寻找一条经济可行的稠油石化污水处理途径,尤其是对现有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强化使其达标,是稠油加工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稠油石化原污水和生化处理后出水的水质特点,结合现有污水处理工艺与设施状况,采用新型聚合阳离子型絮凝剂,通过提高稠油石化污水生化前预处理效能与生化出水强化絮凝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达标排放与处理成本高之间的矛盾。
絮凝剂效能是影响稠油石化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分析现有絮凝剂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水质情况,通过复合阴离子改性共聚的方法,合成了一种以聚硅硫酸铁(PFSiS)为主的新型聚合硅磷硫酸铁(PFSiSp)絮凝剂,并通过模拟水样和实际稠油石化污水,对其合成条件、组分配比、特性等进行了研究。
经试验确定了聚硅酸(PS)合成条件:Si含量为0.5 mol·L-1,活化pH=4,合成温度为25℃;PFSiS合成条件为:初始Fe离子浓度为0.3 mol·L-1,碱化剂为NaHCO3,熟化温度控制在60℃,熟化时间为2h。采用不同碱化度(B值)和铁硅摩尔比(Fe/Si)的PFSiS对高岭土模拟水样除浊试验结果表明,当B值和Fe/Si在适宜的范围内PFSiS具有较好的絮凝性能,采用B=1.0,Fe/Si=5.0条件下合成的1.0PFSiS5.0在试验范围内具有最好的絮凝效果;稳定性试验表明,采用NaH2PO4为稳定剂,在Fe/P=10条件下,可使1.0PFSiS5.0稳定存放在60天以上,并可提高其絮凝性能,因此得到了优化配比的PFSiSp为:B=1.0,Fe/Si=5.0,Fe/P=10。
对实际稠油石化污水预处理试验表明,在适宜的投加量与pH范围内,PFSiSp对COD和油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5%和96%以上,经处理后污水的B/C(BOD/COD)值可提高10%,表明PFSiSp对稠油石化污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生化出水强化絮凝试验表明,在投加量为120 mg·L-1,沉降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PFSiSp对生化出水的中COD去除率为50%,处理后污水达到了排放要求。
采用表面响应RSM试验方法研究了合成条件对PFSiSp中Fe(Ⅲ)水解/聚合产物组成的影响,建立了B值和Fe/Si与Fea、Feb和Fec含量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在试验范围内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测定值的误差小于5%;应用该模型可有效缩小合成条件的选择范围;PFSiSp絮凝剂的FTIR、XRD和SEM表征结果显示,Si参与了Fe(Ⅲ)水解/聚合反应并通过Fe—Si和Fe—O—Si与铁原子相连;PFSiSp中除含有少量种类的六角晶及斜方晶外,大多为无定形物;SEM试验结果表明,PFSiSp中物质主要为以两种结构的无定形物和多晶混生构成。
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离子色谱法(IC)和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常减压蒸馏工艺、催化裂化工艺、焦化工艺和污水总入口的水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稠油石化污水中重金属含量低,磷元素缺乏,有机污染物以含碳在10个以上烷烃类、甲基苯酚类、小分子有机酸类和胺类为主;各点源均不同程度的含有多环芳烃类(PAHs)有机物,多为萘、蒽、菲、芘等及其衍生物。
现场对比试验表明,PFSiSp用于生化前预处理时,对稠油石化污水中油的去除率为92%;对COD的去除率为60%;对酚类的去除率为39.3%,其处理效果和处理稳定性均优于现场使用的单一聚合铁盐絮凝剂LHSH-1;对硫化物的去除率在85%与LHSH-1持平;PFSiSp用于生化出水强化絮凝处理时,COD的去除效果稳定,平均去除率为44.35%,经处理后污水COD含量在50 mg·L-1以下,达到了辽宁省地方排放标准;采用PFSiSp絮凝剂处理每吨污水的药剂成本为0.83元。
|
|
|
|
1 |
史玉宇;石化污水预处理改造中气浮的应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5年03期 |
2 |
郦和牛,刘士永,张春园;石化污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细菌控制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1995年04期 |
3 |
董克虞,王彬;利用生态工程进一步净化石油化工污水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9年02期 |
4 |
李健光;;涡凹气浮在石化污水预处理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07年03期 |
5 |
王岽;郦和生;;提高污泥负荷对石化污水COD处理效果的影响[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07年06期 |
6 |
孙玉华;暴丽宏;;膜生物反应器在某石化企业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J];才智;2009年17期 |
7 |
焦佩禄,李中华,周江,刘彦涛;膜处理技术用于石化污水回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11期 |
8 |
刘士永;石化污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技术[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97年02期 |
9 |
陈永强;陈晓东;关卫省;;石化污水深度净化回用技术研究[J];应用化工;2009年05期 |
10 |
解洪梅;;高含盐石化污水处理研究进展[J];齐鲁石油化工;2009年01期 |
11 |
樊萍;张创;王晓玉;胡俊庆;;氧化塘对石油化工污水的净化效果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年03期 |
12 |
刘继凤;;石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工艺设计[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3期 |
13 |
董慧茹;范新美;曹建平;苏霞;常林;曹金朋;;超声波在反渗透系统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6年10期 |
14 |
时永前;;利用“双膜法”对石化污水进行深度处理[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5年03期 |
15 |
张雪梅,周恭明,吴同生;石化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01期 |
16 |
杨跃辉;;新疆石化企业废水贮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干旱环境监测;2009年01期 |
17 |
刘忠生,王新,陈玉香,单石灵;石化污水处理场有机废气催化燃烧处理技术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2年07期 |
18 |
何建辉;鹰山石化厂污水处理终沉池和刮泥机改造[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1年04期 |
19 |
石启林;浅谈石化污水处理场在防火监督工作中的定位及管理[J];消防月刊;1999年08期 |
20 |
吴根树,刘妍,苏宝兵;二段生化法处理石化污水技术探讨[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