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
随着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政府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民用建筑领域的节能也成为了节能减排的重点。我国建筑节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主要以政府的行政性强制措施为推进手段,而市场主体缺乏主动节能投资的积极性,建筑节能推进缓慢。如何有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政策研究的关键点。本文深入剖析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制度障碍,研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有效促进建筑节能开展。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从现实情况入手分析了我国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的需求,提出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建筑能耗存在着能耗大、能效低、污染重等现状,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村用能结构改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加剧了建筑用能需求,通过对建筑用能需求和建筑能效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和预测,建立了我国建筑节能潜力动态评估模型。通过详细分析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制度障碍,指出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缺失是建筑节能推进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评析现有的建筑节能财政政策实施现状及激励作用缺失的问题,提出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理论分析与经验借鉴相结合,研究了我国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的政府定位问题。运用公共财政学的外部性理论,分析了建筑节能投资的正外部性特征和市场机制失灵导致的建筑节能产品市场均衡状态偏离社会最优配置,同时分析了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对于促进节能和约束非节能行为的激励作用,指出财政政策促进节能的有效性;进而从宏观层面分析实施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的成本效益,构建政策成本和政策效益指标体系,评估政策实施的宏观经济性能。运用公共物品理论分析建筑节能产品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和实施主体缺失的根源,借鉴国外实施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的经验,并运用临界质量模型进行政府行为定位分析。
对市场主体的建筑节能财政政策体系进行设计。根据机制设计理论,财政政策的设计应满足激励机制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才能引导市场主体在自利原则下的行为选择符合设定的社会总体目标。在明确建筑节能政策目标和重点领域的基础上,运用供求理论分析我国建筑产品市场的供求现状及趋势,指出现阶段建筑产品的供给端投资决策对于节能与否具有较强的决定作用。通过建立开发商群体和消费者群体的有限理性进化博弈模型分析,政府可根据两类群体的进化学习速度选择财政政策措施。通过建立理性政府与有限理性开发商群体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选择财政政策激励力度的理论依据。基于前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领域的市场主体财政政策框架设计。
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投入博弈模型,证明区域差异会对博弈结果产生影响,并对我国建筑节能区域差异进行划分,提出具有地区差异的财政政策选择建议。结合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的国情,根据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的数据进行差异指标分析,指出各地区开展建筑节能的基础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建筑节能进展不均衡。分析影响建筑节能的经济因素、现有节能工作基础因素、能源因素和建筑能耗因素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省份开展建筑节能的现实条件进行区域划分,并依据区域划分结果,提出具有区域差异的财政政策选择建议。
结合论文研究内容,选择上海市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分析了上海市能耗状况及节能潜力,并对上海市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的现状进行评析,结合上海市的地区特点,进行了财政政策方案优化设计,并预测了政策实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市场主体的节能投资行为。有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和合理利用财政资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挖掘建筑节能潜力,实现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内的宏观经济效益,实现节能总体目标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