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柔结构质量阻尼器振动控制应用研究
【摘要】:
高柔建筑结构周期较大,风荷载效应明显,结构舒适性和安全性需特别关注,质量阻尼器是减小该类结构风致振动的有效措施。世界上已有较多建筑采用质量阻尼器来减少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多种激励下的振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被动、半主动和主动质量阻尼器均存在若干关键问题需要研究,如时滞、控制算法等。为促进质量阻尼器振动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综合质量阻尼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从被动、半主动和主动三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质量阻尼器振动控制的理论与应用,为质量阻尼器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考虑地震激励作用,基于相对能量公式,研究了TMD对系统各种能量的控制效果,并考虑TMD子结构参数摄动,探讨了TMD控制系统各种能量谱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荷载激励频谱成份对SDOF-TMD控制系统能量的控制效果有较大影响,在荷载主要频率成份段,TMD控制系统能量随子结构参数摄动变化规律明显。
(2)针对最优调谐质量阻尼器在风荷载激励下行程过大的问题,提出了离位阻尼和开关阻尼两种限位振动控制策略。考虑限位间距和限位阻尼参数的变化,以广州新电视塔为分析模型,研究了两种限位阻尼控制策略下的结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控制效果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开关阻尼限位的控制效果对间距更为敏感,离位阻尼限位控制对加速度峰值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两种阻尼限位控制策略均能在结构响应控制效果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限制更大的TMD摆幅。
(3)针对一类密频结构响应中多阶频率占主要成分的振动控制问题,提出了风振激励下基于小波频率识别的半主动可调调谐质量阻尼器振动控制方法。以深圳梧桐山电视塔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经典TMD振动控制,能控制更多的结构频率,控制效果更好,在结构刚度发生变化时也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4)针对混合质量阻尼器控制器时滞的问题,建立了单自由度结构考虑时滞影响的HMD控制系统基本特性与时滞相关的六次超越特征方程,得到了系统各阶频率与时滞的数值变化关系,研究了HMD控制系统在时滞影响下的失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HMD控制系统中AMD的设计频率和阻尼对控制系统的时滞有较大影响,是决定系统最大允许时滞的主要因素;过大的时滞将率先激起控制系统高阶频率的高阶负阻尼,且其失稳破坏机理为驱动力高频强迫振动引起的失稳。提出了HMD控制系统基于模糊自适应调节的滑模变结构时滞补偿控制方法,并考虑地震作用和风荷载激励,以广州新电视塔为分析模型,论证该算法时滞补偿控制的有效性。
(5)研究了HMD控制系统最优时滞补偿控制算法,对该最优时滞补偿控制算法的时滞鲁棒性进行了评估。设计了主动控制试验模型,选取直线电机作为AMD的驱动设备,进行了HMD控制系统最优补偿控制的试验研究,从试验上对比研究了地震激励下HMD最优时滞补偿和TMD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HMD系统最优时滞补偿算法控制效果较好且易实现,HMD能取得比TMD更好的控制效果。
(6)提出了高柔结构主动质量阻尼器振动控制设计的通用设计方法,以深圳京基金融中心为分析对象,考虑模型试验横风荷载和脉动风荷载激励,选取极点配置控制算法,按照所提出的设计步骤详细地研究了该结构AMD振动控制设计。结果表明,在不同风荷载激励下,AMD均能有效控制结构响应。进一步结合该结构的空间布置和控制指标要求,提出了基于新型滚珠丝杠旋转螺杆驱动的AMD振动控制系统实施方案。
|
|
|
|
1 |
刘德馨;滑动摩擦和弹塑性阻尼器相结合的基础隔震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9年02期 |
2 |
任金泉;谢友柏;;固体材料外弹性阻尼支承的设计与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3 |
章永强,骆振黄;受控静压挤压油膜阻尼方案及其动态特性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1994年03期 |
4 |
褚福磊,邰健杨;挤压油膜阻尼器支承的转子系统的非线性振动[J];强度与环境;1996年03期 |
5 |
葛晓明;粘弱性阻尼器在控制高层钢结构建筑地震反应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6 |
翁大根,卢著辉,徐斌,周红卫,夏女燕;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4期 |
7 |
倪立峰,李爱群,左晓宝,李秋胜;工程结构的SMA超弹性减振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工业建筑;2003年06期 |
8 |
姜洪源,郝德刚,夏宇宏,敖宏瑞,ULANOV A M;多层环形钢板阻尼器隔振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9 |
杨军,李黎,唐家祥,叶昆;铅挤压阻尼器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5期 |
10 |
王焱玉;孙晓燕;秦展田;;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7年02期 |
11 |
侯俊锋;苏三庆;王社良;;SMA在结构被动控制中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6期 |
12 |
侯俊锋;宁怀明;;形状记忆合金在结构被动控制中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3 |
龙耀坚;冼巧玲;;一种新型SMA阻尼器的试验研究[J];华南地震;2008年02期 |
14 |
陈国兵;;磁流变液阻尼器温度模型及实验研究[J];煤矿机械;2010年11期 |
15 |
范雪梅;尹新生;;底部框架结构中铅阻尼器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
16 |
郑久建;唐曹明;刘雪;;消能减震结构的试算设计方法[J];建筑科学;2011年03期 |
17 |
晏砺堂,李其汉;用动坐标计算带轴间阻尼器双转子系统的动力特性[J];航空动力学报;1986年01期 |
18 |
崔永征;;弹簧管式耐震压力表阻尼器结构参数设计[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19 |
朱兰笙
,虞明星
,汪希萱;带弹性阻尼器转子系统稳定性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2年S1期 |
20 |
姚国治,孟光,方同;电流变阻尼器用于振动控制的理论及实验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