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波腔衰荡光谱技术特性及在气体浓度测量中应用研究
【摘要】:气体浓度检测对于工业安全生产和人类生活有重大的意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程度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工业生产安全。随着光谱学、激光技术、光纤技术、材料科学和化学分析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出现了光腔衰荡、薄膜吸收和腔增强吸收等新的气体浓度测量方法及理论。基于连续波的腔衰荡光谱技术(CW-CRDS)因其具有更高的光谱分辨率和检测灵敏度,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本文就连续波光腔衰荡法中衰荡腔特性及相关参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基于CW-CRDS的气体浓度测量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
对气体分子的近红外选择吸收理论作了详细论述,给出气体吸收测量的理论依据,研究了多种气体的吸收谱线。给出了腔衰荡光谱技术进行气体浓度测量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无源光腔的内在特性,介绍了激光与衰荡腔模式的基本概念。
给出了两种激光频率和腔模式耦合的方法,详细推导了两种方法的出射电场和入射光频率、扫描速度及介质吸收之间的关系。对不同腔镜反射率及扫描速度与透射特性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详细分析了衰荡腔内两种噪声产生的原因和抑制方法,指出在连续波腔衰荡技术中,一种噪声是由于在激发腔的TEM00模式同时,通过腔镜表面的散射耦合激发了腔的高阶横模TEMmn,当这些模式接近简并时,即使每次反射的耦合强度非常小,也会导致耦合模式在衰荡信号中产生拍频噪声。实验中,在腔内特定位置放置一个内腔光阑,抑制高阶横模的产生,就能够有效地削弱这种噪声。
另一种噪声是由于腔镜的线性双折射引起残余应变引入的拍频噪声。在腔镜的高反射涂层上由于线性残余或应力引起的双折射也会使TEM00模式的两个偏振态离开简并状态,产生两个新的本征偏振态,与线性偏振态非常接近。由于偏振依赖于高反射镜的损耗,这两个新的本征态不再正交,与原信号耦合进而在衰荡信号中产生拍频噪声。通过在腔镜前面和后面各放置一个偏振片,控制入射光的偏振态或着调整探测器,这种噪声能被移除。
研究了一种快速切断入射激光的激光失谐调制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外加光开关来切断光源,使系统更加简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波的腔衰荡光谱技术测量系统,利用所设计的系统对气体浓度进行了实验分析,讨论了衰荡时间与待测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
光纤环形腔衰荡光谱技术是在腔衰荡光谱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高灵敏度的吸收光谱技术。本文针对光纤环形衰荡腔的不足,设计了基于光纤环形腔循环衰荡法的双环路气体浓度测量系统。分析了系统中关键器件的性能和原理,设计了增益稳定的掺铒光纤放大器,并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了放大自发辐射噪声(ASE)对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采用自适应滤波的方法滤除ASE噪声。分析了腔内不同浓度气体的衰荡规律,研究了衰荡时间与气体浓度的关系。
|
|
|
|
1 |
赵宏太,柳晓军,詹明生;腔衰荡法四腔镜反射率及腔内吸收测量[J];量子电子学报;2001年03期 |
2 |
马辉,董国轩,何秋荣,朱方强,姜开利,陈瓞延;腔衰荡吸收多指数模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8年02期 |
3 |
赵宏太,柳晓军,王谨,曹俊文,赵志,詹明生;腔衰荡法四腔镜反射率及腔内吸收测量[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1年05期 |
4 |
朱方强,姜开利,何秋荣,董国轩,马辉,陈瓞延;腔衰荡吸收测量中光源线宽影响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8年01期 |
5 |
;光谱学 激光光谱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7年06期 |
6 |
李利平,刘涛,李刚,张天才,王军民;超高精细度光学腔中低损耗的测量[J];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
7 |
谭中奇;龙兴武;黄云;吴素勇;;连续波腔衰荡光谱技术中的标准具效应[J];中国激光;2008年10期 |
8 |
杨元杰;李育德;刘静伦;张力军;许德富;;不含热池的11μm附近热带连续波CO_2激光器实验研究[J];激光技术;2006年02期 |
9 |
魏丹;叶东;王献昉;陈长风;白真权;李鹤林;;含CO_2多相流相态的非均匀性对输油管冲刷腐蚀的影响[J];科技导报;2009年16期 |
10 |
孔祥樱;;高功率二极管泵浦铒激光器[J];应用光学;1993年01期 |
11 |
周大正;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的新进展[J];物理;1998年02期 |
12 |
傅恩生;连续波隧道环形光纤激光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3年06期 |
13 |
李文君;许州;林郁正;金晓;黎明;;S波段宽带大功率连续波耦合腔行波管3维模拟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6期 |
14 |
乔卓凡;臧二军;曹建平;李烨;赵阳;;高灵敏度光学腔的低损耗测量[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22期 |
15 |
;激光光谱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0年02期 |
16 |
阮双琛;连续波锁模P_r~(3+):YLF激光器[J];光子学报;1996年01期 |
17 |
;激光光谱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8年02期 |
18 |
李志全;朱国芳;陈曦;杨秋霞;刘世元;闫聚兵;李文超;;基于腔衰荡技术的光纤双环路一氧化碳浓度监测系统研究[J];光子学报;2010年03期 |
19 |
张兵;连续波CO_2激光的稳定[J];激光杂志;1981年01期 |
20 |
;连续波深紫外激光器[J];光机电信息;1999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