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乙烯三胺五乙酸改性聚偏氟乙烯树脂吸附镍离子的研究
【摘要】:采用溶液共混和相转移技术,经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和三聚氰胺(MA)共价键合作用,开展了聚偏氟乙烯(PVDF)树脂的改性研究,应用正交试验优化共混铸液组成,制备了具有螯合配位作用的MA-DTPA/PVDF改性树脂;采用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核磁分析(NMR)、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表征了改性树脂的热稳定性、结构形态、官能基团和组织形貌;开展了改性树脂对Ni~(2+)的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研究,探讨了溶液pH值、金属离子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其吸附特性。
MA-DTPA/PVDF改性树脂制备所用共混铸液组成为:二乙烯三胺五乙酸50 g/L、三聚氰胺64 g/L、聚偏氟乙烯100 g/L、聚乙烯吡咯烷酮12.5g/L。TG测试结果表明改性树脂的热稳定性能优良,XRD表征结果表明其晶体结构同PVDF聚合物基本一致,FTIR和NMR测试表明具有螯和配位作用的多氨基多元羧酸基团被成功引入到PVDF树脂中。
静态实验研究表明,MA-DTPA/PVDF改性树脂对Ni~(2+)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其饱和吸附量可达16.68 mg/g;其等温吸附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热力学参数?G00、△H~00、△S00,证实了该改性树脂对Ni~(2+)的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
吸附柱动态实验结果表明,MA-DTPA/PVDF改性树脂适于处理低浓度含镍废水;吸附时存在最佳进样流速;其动态吸附过程符合Thomas模型。
|
|
|
|
1 |
陈一良,张全兴,王海玲,陈连龙,陈金龙;树脂吸附-NaClO曝气氧化法处理促进剂M废水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7期 |
2 |
于道成;经幼苹;柯家骏;;410哌啶树脂吸附金的动力学[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2年04期 |
3 |
王振川,赵仁兴,胡志鲜,白天雄,李洪波,吴磊;吸附法处理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硝化碱洗废水的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3年02期 |
4 |
周利;祖荫光;;利用旧树脂提高离交高流含量[J];发酵科技通讯;2006年01期 |
5 |
魏国峰;王硕;;绿色分离技术及其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J];现代化工;2006年S2期 |
6 |
孟冠华;李爱民;杨鑫;吴林;张全兴;;新型树脂对氯酚类物质的吸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年05期 |
7 |
胡学伟;李爱民;邓丛林;范俊;朱兆连;吴春金;;树脂吸附—生物强化组合处理高盐度硝基苯废水[J];工业水处理;2007年12期 |
8 |
储开明;韩永忠;马海云;李茂;;对羟基苯海因生产废水的处理[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22期 |
9 |
董庆华;张根成;费正皓;;预处理/树脂吸附/电极氧化工艺处理氟苯生产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08期 |
10 |
陈建林,周黎,郑寿荣,王炳坤;树脂吸附法回收染料废水中的酚[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11 |
王惠君;高伟彪;高鹏;;110~*树脂吸附镥的行为研究[J];湿法冶金;2008年03期 |
12 |
王津南;李爱民;许丽;周扬;;新型树脂对碱性紫生产废水的治理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9年02期 |
13 |
张磊;柳红东;;树脂对向日葵盘果胶液脱色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年02期 |
14 |
周芸;陶李明;何笃贵;文茜;叶丽娟;伍跃东;李河冰;;聚(对乙烯基苄基脲)大孔吸附树脂对银杏叶黄酮的吸附性能[J];化学研究;2009年02期 |
15 |
崔莹;朱清华;杨义听;李涛;刘睿;;树脂法分离纯化苦荞麦壳中原花青素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年04期 |
16 |
李新春;张新红;肉孜汗;李志民;;浅谈回水净化系统在阿希金矿的应用[J];新疆有色金属;2009年03期 |
17 |
张安龙;曹萌;;盐析—树脂吸附—Fenton处理对羟基苯海因生产废水[J];给水排水;2010年11期 |
18 |
张玉然;杨海麟;辛瑜;仝艳军;张玲;王武;;分离谷胱甘肽D840树脂的筛选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3期 |
19 |
穆雪峰;孙丽萍;徐响;庞杰;何伟;黄兰;沈新锋;;枣花蜜中抗氧化成分提取工艺优化[J];食品科学;2011年16期 |
20 |
吕有良,金奇庭,程黄根,李仕风;硝基苯酚废水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