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有向无环图的京津冀经济关系实证研究

任雅慧  
【摘要】: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提出多年,但由于各种因素区域协调程度一直比长三角低,而长三角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融合程度比较高,值得京津冀地区借鉴。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将有向无环图(DAG)技术运用到京津冀各地区之间经济的同期因果关系定量分析上,并用长三角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作对比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提高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程度。 首先,本文对区域关系的相关经济理论以及有向无环图方法进行梳理,然后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得出与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整体实力弱、内部发展不平衡以及北京与天津相对独立发展的现状。从而为本文以后的研究打下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 其次,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为基础,得出扰动项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为以后的DAG分析做铺垫。 再次,以各变量之间的扰动相关系数矩阵为基础,运用有向无环图方法,得出京津冀各地区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之后,基于DAG的方差分解则动态的反映了京津冀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用长三角做定量对比分析,可以比较明确的得出京津冀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向长三角地区借鉴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据此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相关对策,增强整体融合程度,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DAG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作为首位城市的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京津地区相对独立发展现象突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程度与长三角相比较低。与此同时,基于DAG的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北京与天津对河北的辐射作用比河北对北京、天津的影响作用要小很多,京津冀区域协调程度远远不及长三角。 最后,针对上述分析结果,相应的提出京津协同发展、京津错位发展、河北视角下的一体化思考的对策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魏进平,李子彪,胡宝民;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05年05期
2 李冰;;京津冀区域产业链构建的实证研究[J];消费导刊;2010年01期
3 颜廷标,崔巍;京津冀一体化与河北的选择[J];决策咨询通讯;2004年05期
4 王增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关键是要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J];领导之友;2006年04期
5 吕巍;刘小力;;京津冀联合发展以应对外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2期
6 张建国;;关于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领导之友;2010年06期
7 ;京津冀联手新契机 “三驾马车”齐奋蹄[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年11期
8 张洪河;胡梅娟;孙晓胜;;重塑京津冀协作机制[J];瞭望;2006年32期
9 孙翠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年03期
10 孙翠兰;;再论空间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1 张建峰;;城市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2 李平生;;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寻求突破[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01期
13 李平生;;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寻求突破[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14 ;“两环”区域发展面临的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92期
15 李娟;;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05期
16 周振国;;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评介[J];经济论坛;2006年07期
17 薛维君;熊凤平;;京津冀区域企业合作障碍的原因分析[J];经济论坛;2008年08期
18 孙翠兰;张亨明;何成东;;京津冀地区人力资本的差异及其成因[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9 张向阳;党胜利;刘志峰;;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9年06期
20 蒋秀兰;梁成柱;刘金方;;高速铁路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J];中国铁路;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凌翔;;土地竞争力视角下的京津冀差异与一体化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金昊;;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烁;李全起;;用系统论的观点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构建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军;李逸波;何玲;;基于生态补偿机制下的京津冀农业合作模式的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文胜;;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陈晓锋;;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发展及对策[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唐永忠;;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马长英;;对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任洪源;;京津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蔡潭;;廊坊加快融入京津冀都市圈的战略研究[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牛立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陈明;我国城镇密集地区聚集与扩散机制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
4 沈瑾;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划策略研究基于唐山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大学;2011年
5 潘中艺;中国区域增长极群引致增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屈广义;铁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及案例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史长俊;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代娟;基于SLEUTH模型的区域空间演变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9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闵晶晶;京津冀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和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雅慧;基于有向无环图的京津冀经济关系实证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王琳;京津冀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杨畅;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文;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年
5 饶旻;京津冀劳动力流动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6 邢晓菲;京津冀对外贸易合作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7 陆晓杰;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潜力要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冬;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9 王宏玉;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樊晓乐;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商灏;对话许正中:京津冀为何竞争不过珠、长三角?[N];华夏时报;2011年
2 本报实习生 徐万佳;旅游“一卡通”升温京津冀区域合作[N];中国旅游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仕省;三地分歧仍在 京津冀规划年底难出台[N];华夏时报;2010年
4 海杰 宋霜;京津冀新定位 三地产业有望重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5 沈强;不妨把幸福感纳入京津冀合作新追求[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建刚;京津冀一体化:磨合中跨越前行[N];中国改革报;2010年
7 记者 何会文 实习生 佟迎宾;京津冀携手开发建设北运河[N];天津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靳彦丽 记者 李燕;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启动[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9 记者 张萌萌;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启动[N];廊坊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邓淑华;打造首都经济圈 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