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光纤光谱检测方法的研究

谈爱玲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水体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石油类物质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快速、准确的水中石油类污染物检测方法的研究对于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有效控制水污染事故、保护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目前水中石油类污染物检测与分析的各种方法进行相关文献的调研和总结,研究基于光纤近红外消逝波吸收光谱探测与分析技术的水中石油类污染物检测新方法。提出光纤近红外消逝波吸收光谱探测结构,并对该结构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适用于水中石油污染物种类定性分析和多组分石油污染物浓度定量分析的化学计量学算法。论文主要内容有: 首先,详细介绍近红外光谱基本原理和化学计量学算法;分析汽油、柴油和煤油三种典型的石油类污染物组成基团的近红外光谱特性,论证利用光纤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石油类污染物的可行性。 其次,基于光纤消逝波吸收传感原理,对具有疏水亲油薄膜的光纤近红外消逝波吸收光谱探测单元进行研究;对消逝场能量与纤芯半径、剩余包层厚度、疏水亲油薄膜厚度、薄膜折射率和探测单元长度等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为探测单元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然后,在讨论疏水亲油材料特点的基础上,利用聚苯乙烯高分子溶液对腐蚀后的光纤进行涂覆,在光纤外形成聚苯乙烯薄膜层,该薄膜既起富集水中油污的作用,又把水分子挡在消逝场的范围之外,避免水分子在近红外段强吸收产生的干扰;详细介绍探测单元的腐蚀和涂覆制作过程;配置汽油、煤油和柴油三类典型石油类污染物的油水混合溶液,并基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搭建探测单元性能测试系统,将光谱仪自带探头测量的纯油、纯水与油水混合溶液的近红外光谱与探测单元直接探测的油水混合溶液的近红外光谱进行比较分析。 再次,针对传统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未充分考虑吸光度数据非负的特点导致分析结果缺乏合理解释的问题,研究基于带有稀疏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特征提取算法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的水中单一石油类污染物种类鉴别定性分析方法,深入讨论特征提取算法参数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参数对分类正确率的影响,优化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模型。 最后,针对多组分混合的复杂石油类污染物中各组分浓度定量分析问题,分别研究建立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和粒子群优化的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的汽油、柴油和煤油三组分浓度的定量分析模型,给出了定量分析模型的最优参数并利用三组分的最优模型对验证集进行浓度预测,比较两种回归方法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 本文在利用光纤消逝波探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吸收光谱和石油类污染物近红外光谱分析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工作,能够为光纤近红外消逝波吸收光谱探测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董守龙,任芊,黄友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4年06期
2 孔翠萍;褚小立;杜泽学;陆婉珍;;近红外光谱方法预测生物柴油主要成分[J];分析化学;2010年06期
3 段青兵,彭赳赳,黄琦;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己内酰胺生产离线分析中的初步应用[J];现代仪器;2001年03期
4 史永刚,冯新泸,李子存;化学计量学在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光谱实验室;1999年03期
5 褚小立;田高友;袁洪福;陆婉珍;;小波变换结合多维偏最小二乘方法用于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J];分析化学;2006年S1期
6 刘旭华;闵顺耕;何雄奎;张录达;;近红外光谱逆回归降维定量分析模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8期
7 王菊香,申刚,邢志娜;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混胺组分含量[J];分析化学;2004年04期
8 褚小立,袁洪福,陆婉珍;在线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及其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04年02期
9 刘广军,戴冬梅,高洪涛;正交信号校正算法及其在光谱处理中的应用[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CCD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柴油中的芳烃含量[J];分析化学;1999年01期
11 徐广通,沈师孔,陆婉珍,殷宗玲;近红外光谱在清洁汽油生产控制分析中的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1年06期
12 李庆波,汪韆,徐可欣,王斌;牛奶主要成分含量近红外光谱快速测量法[J];食品科学;2002年06期
13 张伟红;于素青;;车用无铅汽油苯含量的近红外测定方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07期
14 钱枫;肖海龙;付永强;周新奇;;近红外光谱快速筛查奶粉中三聚氰胺定性模型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5期
15 金同铭;苹果中主要糖类的非破坏分析[J];食品科学;1996年02期
16 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CCD近红外光谱谱图预处理方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5期
17 王多加,周向阳,金同铭,胡祥娜,钟娇娥,吴启堂;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农业和食品分析上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04期
18 陶晓秋,杜顺莲,李维娜;近红外光谱法预测烟草中硫含量的研究[J];烟草科技;2004年08期
19 吴荣晖,邵学广;自适应小波算法用于近红外光谱的多元校正[J];分析化学;2005年07期
20 陆晓颖;戴正之;倪俊琳;;近红外光谱在琥珀鉴定中的应用[J];上海计量测试;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祥辉;林振宇;林燕琴;林艺冰;杨方;王丹红;陈国南;;傅里叶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塑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董文江;倪永年;;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检测和定量中药白前的两种混伪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徐云;王一鸣;吴静珠;;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未知类别样品聚类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4 王晓燕;韩鲁佳;黄光群;;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鸡粪工厂化堆肥过程理化指标速测分析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5 邵学广;卞希慧;蔡文生;;近红外光谱多元校正方法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熊来怡;胡耀华;刘聪;陈康乐;郭康权;;近红外光谱检测猪肉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及其品质安全判别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田高友;;轻质石油燃料质量指标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标准研究[A];科学仪器服务民生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路春霞;刘源;孙晓红;潘迎捷;赵勇;;基于培养液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指纹区分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赵艳茹;张淑娟;余克强;;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山楂SSC动态检测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毛志毅;蔡文生;邵学广;;基于小波变换的复杂体系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爱玲;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光纤光谱检测方法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樊景超;苹果果实病害近红外光谱信息获取与识别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贺英;基于半监督和迁移学习的近红外光谱建模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樊玉霞;猪肉肉糜品质与安全可见/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方法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黄富荣;人体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近红外光谱无试剂分析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张龙;植源性农产品溯源以及鉴别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柳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白芍中药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王彬;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在药物无损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淡图南;基于光谱分析的燃油组分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丁海泉;无创血糖检测中的近红外血流容积光谱基本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灵;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转基因菜籽油快速鉴别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丁家欣;中药炮制辅料蜂蜜质量分析的近红外光谱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3 钱磊;基于USB的近红外脑组织血氧检测系统的研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华秀;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牛奶中蛋白质与脂肪含量[D];中南大学;2010年
5 惠娜;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党参及复方丹参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6 朱丽;造纸用毛白杨综纤维素含量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李有志;三倍体毛白杨NIR预测及制浆造纸性能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王奇云;柴油十六烷值近红外机理模型开发[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潘建超;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痰热清注射液配方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玲玲;近红外无创血糖浓度检测技术的初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犁;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成立[N];云南日报;2011年
2 记者 王晓冬;桂林:近红外初筛中药命中率达90%[N];中国医药报;2010年
3 范世福;分析仪器发展应顺应现代科技趋势[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4 记者 王丹;我国药品快检技术国际领先[N];健康报;2009年
5 吴玉田殷学平;中药质量控制又添新武器——小波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尹晖;一小时“激战”[N];无锡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李璀 实习生 周海平;俞汝勤:中国分析化学的学术带头人[N];湖南日报;2006年
8 记者 余彬 通讯员 张海东 邓小梅;武大千余毕业博士硕士留鄂工作[N];湖北日报;2002年
9 晓艳;激光技术查牙病[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新技术新方法广泛用于抗生素分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