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替换铁对Zr-Cu-Al-Fe大块非晶合金性能的影响
【摘要】:大块非晶合金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临界尺寸有限、室温塑性差、热稳定性不理想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大块非晶合金的应用前景。而微合金化(即向非晶合金体系中添加少量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是提高大块非晶合金各种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Zr_(60)Cu_(25)Al_(10)Fe_5为基础,利用X射线衍射、投射电子显微镜、差式扫描量热仪、室温压缩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万能试验机等测试分析技术,研究了Ag替代Fe对非晶合金Zr_(60)Cu_(25)Al_(10)Fe_(5-x)Ag_x(x=1,2,3,4,and 5 at%)的非晶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一系列不同尺寸铸态试样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原组分Zr_(60)Cu_(25)Al_(10)Fe_5的临界尺寸为4mm,而当x=2和x=3时,临界尺寸分别达到了8mm和6mm,说明玻璃形成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利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得到了一系列不同组分在不同加热速率下(10,20,30 and 40 K/min)的玻璃转变温度(T_g)、结晶开始温度(T_x)、结晶峰值温度(T_p)等特征温度,计算出了反映特征温度对加热速率变化敏感性的B值和T_g、T_x和T_p处的晶化活化能E_g、E_x和E_p。结果表明,随着Ag的加入,B值显著降低,而E_g、E_x和E_p都有所增大,说明Ag的加入降低了非晶合金体系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大了原子重排、形核和长大需要克服的能量壁垒,大大增强了体系的稳定性。利用室温压缩试验对Ag替换铁对该合金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屈服强度和弹性变形能力变化不明显,但是室温塑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室温塑性在Ag含量为4%时达到了最大值(3.7%),比原组分(0.4%)提高了近十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断裂试样的侧表面和端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对非晶合金的断裂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
|
|
|
1 |
汪卫华,王文魁;新型多组元大块非晶合金材料的发现与研究进展[J];物理;1998年07期 |
2 |
山圣峰;战再吉;刘日平;王文魁;;铝元素的添加对铜(锆)基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3 |
闫春蕾;沈建兴;马元;张雷;;块体非晶合金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铸造技术;2009年05期 |
4 |
Akihisa Inoue;;大块非晶合金:历史发展和当前研究[J];Engineering;2015年02期 |
5 |
覃孟扬;刘亚俊;徐兰英;罗永顺;;大块非晶合金车削力特性试验(英文)[J];机床与液压;2015年06期 |
6 |
魏丹丹;陈庆军;高霁雯;周贤良;艾云龙;;铁基大块非晶合金的发展现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1期 |
7 |
骆重阳;杨红;刘桂年;;大块非晶合金制备技术进展[J];甘肃科技;2009年15期 |
8 |
杨英俊;邢大伟;王刚;孙剑飞;魏思东;沈军;;铜基大块非晶合金的压缩断裂行为[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6期 |
9 |
肖华星;陈光;喇培清;;铁基大块非晶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6年02期 |
10 |
肖华星,陈光,陈国良;热处理工艺对Fe-Co-Zr-Mo-W-B大块非晶合金断裂韧度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5年07期 |
11 |
潘钰娴;谢志余;;大块非晶合金的性能和制备方法的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05年08期 |
12 |
陆伟,严彪,殷俊林,尤富强,张文彪;大块非晶合金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进展[J];上海钢研;2004年03期 |
13 |
高玉来,沈军,孙剑飞,王刚,邢大伟,周彼德,李庆春;大块非晶合金的性能、制备及应用[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3年02期 |
14 |
金延;Zr系大块非晶合金形成的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2003年02期 |
15 |
文凡;(Fe,Co,Ni)-Si-B系大块非晶合金[J];金属功能材料;2002年02期 |
16 |
汪卫华;全国首届大块非晶合金材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物理;2001年09期 |
17 |
国文;Mg-Cu-Y-Al大块非晶合金的制取[J];金属功能材料;2001年03期 |
18 |
;大块非晶合金[J];金属功能材料;1999年04期 |
19 |
;大块非晶合金[J];金属功能材料;1996年06期 |
20 |
启明;大块非晶合金的开发[J];金属功能材料;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