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型六自由度正交并联机器人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金振林  
【摘要】: 提出四种新颖的具有正交位姿的六自由度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它们是2-2-2-SPS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3-2-1-SPS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2-2-2-PSS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和3-2-1-PSS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这四种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处于正交位姿时,都具有受力变形无耦合的特点,对于2-2-2-SPS三维平台和2-2-2-PSS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同时具有运动学与力学各向同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它们特别适合于作为六自由度微操作手和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结构。 基于2-2-2-PSS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和3-2-1-PSS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机构,提出两种新颖的六自由度三维平台并联微操作手,推导出显式的位置正反解方程,分析微位移传递性、运动传递性能、静力传递性能及其与结构几何参数关系,这对微操作手的结构设计和驱动器的选择非常有意义。这两种微操作手用柔性铰链替代球铰,用柔性框架替代直线移动副,本体为整体式结构,具有结构紧凑灵巧、分辨率高、微位移解耦、算法和控制简单等优点。 针对以Stewart平台为原型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床各向同性和工艺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2-2-2-SPS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机构的新型六自由度三维平台并联机床。分析其结构和装配工艺性,研究其定位姿工作空间及机床结构参数对工作空间大小的影响,基于Jacobian矩阵和力Jacobian矩阵中同量纲元素构成的子阵,提出该并联机床在任意位姿的运动/力学传递各向同性评价指标、运动学传递能力评价指标和承载能力评价指标;基于柔度矩阵中同量纲元素构成的子阵,提出该并联机床在任意位姿的力-位置柔度评价指标、力-姿态柔度评价指标、力矩-姿态柔度评价指标和力矩-位置柔度评价指标;研究各性能指标在定位姿工作空间内的分布情况。 提出该并联机床的全域运动/力学传递各向同性性能评价指标、全域运动学传递能力评价指标、全域承载能力评价指标和全域柔度评价指标,在建立的几何空间模型中研究机床结构参数与各全域性能指标的关系并给出性能图谱。应用模糊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基于性能图谱的机床结构参数的模糊决策方法,这种决策方法对机床结构参数可能选取的值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定量的比较,决策出的机床结构参数更合理,为实现并联机床全局最优的结构参数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提出并分析三种新颖的并联结构六维机器人手指/腕力传感器,它们是基于2-2-2-SPS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各向同性结构六维机器人腕力传感器、基于3-2-1-SPS三维平台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六维机器人腕力传感器和基于等平台Stewart机构的六维机器人手指/腕力传感器。研究基于等平台Stewart机构的六维机器人手指/腕力传感器的参数设计方法,研制了多种并联结构六维机器人手指/腕力传感器样机和可实现三维力和三维力矩加载的六维力传感器的标定装置,对基于等平台Stewart机构的六维机器人手指力传感器样机进行了标定实验与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联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伟,房海蓉,郭盛;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机床的工作空间分析[J];机械;2005年04期
2 陈建政,曹萃文;并联运动机床数控加工后置处理[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3年06期
3 李铁民,郑浩峻,王立平;并联机床的刀位文件预处理[J];工具技术;2002年09期
4 王洋,倪雁冰,黄田,张大卫;三平动并联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J];机械设计;2001年09期
5 王瑞;钟诗胜;王知行;;六自由度数控铣床工件定位及后置处理系统(英文)[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2006年02期
6 顾锋,汪通悦,康志军,刘远伟;并联机床的研究与技术进展[J];机床与液压;2002年06期
7 冯民生,崔凤奎;并联机床——新一代数控机床[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5年02期
8 钟诗胜,杨晓钧,王知行;七轴并联机床加工汽轮机叶片技术及其工作空间干涉检查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年06期
9 关浩,胡萍,于云满;21世纪新兴机床——虚拟轴并联机床[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1年04期
10 盛忠起,姚群,蔡光起;并联机床研究[J];机械;2002年03期
11 陈辉,王知行,卓桂荣;七轴并联机床数控加工后置处理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年01期
12 石勇,王知行,刘文涛,卓桂荣;并联机床工件位姿测量系统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年03期
13 王立平 ,汪劲松;机器人与机床的完美结合——新型并联机床[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Z1期
14 韩海生,黄田,周立华,刘旭东;虚拟环境下并联机床建模与仿真[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0年01期
15 徐礼钜,范守文,倪田荣;新型并联机床的运动学建模与CNC系统设计[J];机床与液压;2002年04期
16 李亚,王洋,倪雁冰;3-HSS型并联机床数控系统的开放式设计[J];机床与液压;2002年05期
17 朱煜,汪劲松,张华,关立文,张永忠;并联机床数字化创新设计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3年01期
18 范守文,徐礼钜;一种新型并联机床的运动学分析及受力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年07期
19 余晓流,王启义,赵明扬,房立金;基于测量数据反演并联机床非线性位姿误差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20 张龙,张友良;并联机床高速加工性能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颖;刘星;孙晓阳;;基于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的爬升性能计算[A];2010年航空器适航与空中交通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转萍;吕晓明;郑叔芳;张如鹏;;运动目标六自由度单束激光跟踪测量方法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3 高峰;;并联构型装备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4 谢殿煌;张同庄;丁洪生;何小妹;付铁;李华锋;许进忠;;基于RT-Linux的并联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A];《制造业自动化与网络化制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倪政国;张志春;;一种高速高精度的六自由度检测系统[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王艳琴;;并联机床与开放式数控系统[A];2005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郭会明;;动感仿真的建模与实现方法研究[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张震霖;高超;李育斌;王玉玲;;外挂物投放技术的数值方法研究[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吴祉群;何建国;蒲洁;吉方;;幅度可控的六自由度浮动装配台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10 何小妹;丁洪生;付铁;孙厚芳;;并联机床运动学标定研究综述[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振林;新型六自由度正交并联机器人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02年
2 皮阳军;电液伺服并联六自由度舰船运动模拟器轨迹跟踪控制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朱春霞;基于虚拟样机的并联机床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赵亮;一种2UPS-UPR并联机床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5 卢强;基于stewart平台机构的并联机床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6 李鹭扬;6-SPS型并联机床若干关键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范守文;混联结构并联机床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孙坚;基于生物智能的六自由度并联机构运动控制及其仿真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9 陈铁华;六自由度力反馈双向伺服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周雪峰;六自由度双足机器人步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超;浮体六自由度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伍英华;六自由度一体式坦克模拟器误差特性及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丹丹;高压特种作业机械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陈树涛;非接触式双CCD浮体六自由度测试仪的图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魏玉凤;纳米六自由度微动工作台机械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6 沈海滨;基于立体视觉的浮体六自由度测量 [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潘海兵;草方格铺设机器人振动系统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刘伟明;波浪中船舶六自由度“操纵—摇荡”耦合运动数值仿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刘小初;六自由度运动模拟器结构参数分析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梁斌;3R3T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系统分析与运动控制[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学军;哈量集团新一代并联机床亮相[N];中国船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由庆祝;哈量研制出国际顶级LINKS-EXE700并联机床[N];中国工业报;2007年
3 安世亚太 杨振亚;基于笛卡儿网格的六自由度运动模拟(一)[N];中国航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严曼青;并联机床:实质运作 多家竞争[N];机电商报;2009年
5 杨琨;上海馆今起开放全部展项[N];中国贸易报;2010年
6 通讯员 宫长江记者 李丽云;国内首台新一代并联机床在哈问世[N];科技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由庆祝;国内首台新型并联机床在哈量下线[N];中国工业报;2007年
8 田勇;国内新一代并联机床问世[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胡启林;直线电机与并联机床:机床技术创新典范[N];中国工业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兰海侠;五强联手 新一代并联机床试水中国市场[N];机电商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