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模糊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
近年来,机器人的智能控制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工程界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模糊控制为核心,针对机器人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机器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系统,它具有时变、强耦合和非线性的动力学特征。由于测量和建模的不精确,再加上负载的变化以及外部扰动的影响,实际上无法得到其完整的动力学模型。本文提出一种实时在线建立非线性系统T-S模糊模型的方法,采用基于减法聚类的在线聚类来辨识模型的结构,递推最小二乘法来辨识模型参数,对于实时采集到的数据,采用先进先出的数据缓冲区来选择参与辨识的数据,达到快速实时建模的目的。
将不确定性机器人系统分解成标称部分和不确定部分,对标称部分采用计算力矩控制,对不确定部分用两种方法来补偿。第一种是采用模糊变结构控制,根据系统不确定大小,通过模糊推理调整变结构控制器补偿幅度的大小,解决了变结构控制所带来的抖振问题。第二种是通过模糊神经网络来补偿系统的不确定部分和外界干扰,提出一种模糊神经网络在线学习所需的精确训练信号的方法,在学习初期或误差较大时采用变结构控制,两者之间通过平滑函数切换,达到快速精确控制的目的。
对于不确定机器人,也可以采用自适应模糊控制器来控制。第一种方法是采用模糊逻辑系统构造不确定机器人模型中的未知函数的间接自适应模糊控制,同时附加具有饱和函数的变结构控制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减少抖振。第二种方法是在笛卡尔坐标系,采用模糊逻辑系统构造控制器的直接自适应模糊控制,同时附加H∞补偿控制以削弱系统的不确定影响,保证系统的稳定并取得H∞跟踪性能指标。
和Mamdani等模糊推理不同,距离型模糊推理法利用模糊集合之间的距离进行推理,根据事实和规则前件之间的距离来计算规则后件在结论中所占的比重。本文提出具有方向性的知识半径,合理选择参与推理的规则,解决了有效规则问题,改进了距离型模糊推理法,提高了推理速度和精度。基于改进的距离型模糊推论法的学习算法具有算法简单、速度快的优点,将此方法应用在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问题中,和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ANFIS)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在期望轨迹超出工作范围时也能得出合理解析。
在X-Y平台实时控制实验中,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采用实时在线建立非线性系统T-S模糊模型的方法,针对模型未知的X-Y平台,建立平台的T-S模糊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实现自适应控制,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第二种方法是通过TCP/IP通信,利用基于客户/服务器(C/S)模式的分布式控制结构。服务器端软件采用C++编写,通过运动控制卡提供的API接口管理平台安全运行。客户端使用Simulink编写,实现预期的控制算法。两者之间通过UDP协议进行通信,既能达到管理平台、保护平台的目的,又能充分利用Simulink的优势。
|
|
|
|
1 |
邹瑞雨,王大培,李全益;一个简单的机器人视觉引导装配实验系统[J];机器人;1989年01期 |
2 |
曾立;;提高弧焊机器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措施[J];电气自动化;1996年04期 |
3 |
贺红林;赵淳生;;机器人的超声电机驱动及其控制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5年06期 |
4 |
袁军民;;结构光传感器在机器人焊接中的应用[J];金属加工(热加工);2008年10期 |
5 |
谢瑞霞;;模糊神经网络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年10期 |
6 |
胡晏如,常文森;机器人的分散控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
7 |
李志;解慧;裴宏昌;;ROBOT—Ⅰ型机器人操作控制系统分析[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
8 |
石玉秋;孙炜;孙洪淋;;一种三关节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06年02期 |
9 |
王立权;刘秉昊;吴健荣;韩金华;卢正宇;;6R关节型机器人运动学建模[J];智能系统学报;2010年02期 |
10 |
韩珂;李耀通;;机器人在任务空间的变结构跟踪控制[J];自动化学报;1992年03期 |
11 |
李洪儒,齐保华,齐晓慧,冯振声;一种应用DSP的集中式机器人控制器[J];微计算机应用;1996年05期 |
12 |
熊红珊;工业检测和机器人控制中的视觉技术[J];兵工自动化;1997年02期 |
13 |
唐东炜;安军;肖周勇;;基于LabVIEW的慧鱼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年11期 |
14 |
张天平;华森;;基于观测器的机器人动态面控制[J];控制工程;2009年05期 |
15 |
李鑫;陈薇;董学平;陈梅;蒋琳;;一种基于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评论-策略家的机器人跟踪控制算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1年06期 |
16 |
吴林;曲志刚;;焊接机器人新一代的自动化焊接手段[J];电子工艺技术;1985年07期 |
17 |
周其节,苏春翌;变结构控制理论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J];机器人;1989年05期 |
18 |
王煦法,王东生,庄镇泉;神经网络与神经计算机 第八讲 神经网络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1990年11期 |
19 |
杜树新,唐建中,杨公仆;机器人避碰撞路径生成中的跨绕问题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
20 |
陈一民,何永义,叶益东;单处理器机器人控制的模拟[J];微型电脑应用;199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