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井联采矿山边界参数优化及覆岩关键层破断特征分析
【摘要】:
我国一直都是煤炭消费大国,这种状况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费也必将迅速增长,而煤炭生产中的效率和安全性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在高产高效矿井建设过程中,露井联采作为一种新的采矿模式应运而生,但在巨厚近水平煤层的露井联采方面,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工程经验。本文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相似模拟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露井联采边坡的边界参数优化和覆岩关键层破断特征进行了研究。
(1)根据相似理论和工程原型,设计并进行了相似模拟试验,主要研究了井工开采下,覆岩和边坡台阶变形破坏特征,初步研究了井工开采方向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相似模拟试验的结果和现场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2)为取得合理的物理力学参数,采用相似模拟试验中的地质剖面,在FLAC3D中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相似模拟试验中的开采过程,并使结果与相似模拟试验吻合。设计巨厚近水平煤层条件下不同的露井联采方案,对应不同的方案构建计算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中,依据一定的标准控制开采,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优化边界参数。
(3)把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应用到露井联采边坡中,将露井联采边坡工程模型概化为两种力学模型,从内力和变形两个方面,研究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关键层岩板的破断特征。通过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并结合实际,判断两种力学模型的合理性。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出了一些露井联采边坡的变形破坏规律,为巨厚近水平煤层的露井联采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
|
|
|
1 |
姜华;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研究的理论新平台——评《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2 |
许家林,钱鸣高;岩层控制关键层理论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中国矿业;2001年06期 |
3 |
阎昌金;朱秀社;;建筑物下条带开采断层保护煤柱留设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年02期 |
4 |
李琰庆;许冲;侯恩科;马露;何力强;;关键层初次破断前动态载荷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年04期 |
5 |
李树刚,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对我国煤层与瓦斯共采的几点思考[J];煤;1999年02期 |
6 |
李伟利;叶丽萍;;基于板模型对采场底板破坏与突水机理研究[J];煤炭技术;2011年01期 |
7 |
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年04期 |
8 |
缪协兴,钱鸣高;采动岩体的关键层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9 |
王维;王宏伟;敬毅;;基于关键层理论的保水开采技术[J];露天采矿技术;2009年02期 |
10 |
魏东;贺虎;秦原峰;范军;周澎;;相邻采空区关键层失稳诱发矿震机理研究[J];煤炭学报;2010年12期 |
11 |
陈晓祥;谢文兵;魏文政;宋勤发;;岩层移动模拟研究中模型范围问题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2006年06期 |
12 |
王久枝;;科学开采 打造绿色马兰[J];山西焦煤科技;2008年06期 |
13 |
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伊茂森;;浅埋煤层覆岩关键层结构分类[J];煤炭学报;2009年07期 |
14 |
朱卫兵;许家林;赖文奇;王志刚;;覆岩离层分区隔离注浆充填减沉技术的理论研究[J];煤炭学报;2007年05期 |
15 |
冀晓东;邹永洺;程远伟;王明;;基于关键层理论的条带开采优化设计[J];煤炭科技;2011年02期 |
16 |
陈荣华,浦海,缪协兴,钱鸣高;相邻亚关键层破断对采场来压的影响分析[J];煤炭学报;2004年03期 |
17 |
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18 |
杨维祥;李新华;董吉卫;杨怀涛;;关键层对条带开采减沉影响及采留宽稳定性分析[J];煤矿现代化;2009年S1期 |
19 |
尹光志;王登科;黄滚;;突变理论在开采沉陷中应用[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5年04期 |
20 |
凌东启;王浩;;沿空留巷围岩变形控制的支护技术[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