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轧3105铝合金变形与再结晶织构的研究
【摘要】:
将3105铝合金热轧板材沿轧向和横向分别冷轧到不同压下量,然后在427℃保温24 h进行再结晶退火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横轧过程中织构的演变以及横轧对再结晶织构的作用。
结果表明:3105铝合金热轧板材具有强的β纤维轧制织构,在环绕法向旋转90°后,β纤维取向线上的B{011}211、S{123}634和C{112}111取向转变成为B′{110}111,S′{123}17 22 9和C′{112}110取向。在轧制过程中,B′、S′和C′取向是不稳定的,C′取向经过S′取向移动到B′取向,同时B′取向沿着α纤维向B取向移动,当到达{011}655取向后,它们又沿着不同的旋转路径向β纤维上B和S取向之间的位置移动,导致B和S取向强度明显高于C取向,S′取向的稳定性最差,B′取向的稳定性比C′取向的稳定性好。随横轧压下量增大,C′和S′取向体积分数快速降低,B′取向体积分数先增加后降低,而β纤维轧制织构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这些织构体积分数的变化与轧制真应变的关系遵循Avrami方程,强的初始B′、S′和C′织构显著地提高了β纤维织构的形成速率。
退火后的横轧板材发生完全再结晶时的临界应变比直接轧制板材发生完全再结晶时的临界应变低,直接轧制板材的再结晶织构主要为P组分、R组分和Goss组分,横轧板材的再结晶织构取决于横轧变形量,当横轧变形量由33%增至90%时,再结晶织构由{012}021取向通过{111 7}358取向最终变成了P织构。
|
|
|
|
1 |
周邦新
,刘起秀;钨和铌单晶体的冷轧及再结晶织构[J];金属学报;1965年03期 |
2 |
李晓燕;李兴林;郭非;蒋璐瑶;胡红军;杨明波;;镁合金再结晶织构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材料热处理学报;2020年09期 |
3 |
刘燕声,王福,徐家桢,梁志德;纯铜再结晶织构定量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4 |
陈扬;赵刚;刘春明;左良;;冷轧6111铝合金板材固溶处理后的再结晶织构[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年02期 |
5 |
周邦新,刘起秀;α铀的冷轧及再结晶织构[J];原子能科学技术;1965年02期 |
6 |
杨平;李志超;毛卫民;赵子苏;;钢中{111}〈112〉再结晶织构的形成[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9年03期 |
7 |
陈扬;田妮;赵刚;刘春明;左良;;预先热处理对6111铝合金冷轧及再结晶织构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年08期 |
8 |
袁韧,张新明,周卓平;退火温度对钽丝再结晶织构的影响[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2年03期 |
9 |
潘文高;陈炜晔;吴澜尔;;钽材轧制和再结晶织构演变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6年21期 |
10 |
李眉娟;刘丹敏;勾成;张百生;陈东风;刘蕴韬;;Ni-W超导基带再结晶织构的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5年00期 |
11 |
李荣春;毛荣松;;锰和碳含量对冷轧钢板再结晶织构的影响[J];钢铁研究;1989年03期 |
12 |
武保林,张宇东,左良,梁志德;快速加热下铜再结晶织构的形成模型与模拟[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3 |
张德芬,胡卓超,王福,左良;冷轧3004铝合金再结晶织构的研究[J];轻金属;2004年01期 |
14 |
宋广兴;;含铜低碳钢再结晶织构[J];钢铁研究情报;1975年03期 |
15 |
王向成;;碳、锰对低碳冷轧钢板再结晶织构的影响[J];钢铁研究情报;1975年04期 |
16 |
戴礼智,张信钰;国产纯铁的轧制与再结晶织构[J];物理学报;1958年01期 |
17 |
李震川
,吕其春
,何忠治;取向硅钢形变和再结晶织构及其转变机制[J];钢铁研究总院学报;1982年00期 |
18 |
裴伟;沙玉辉;赵瑞清;左良;;异步轧制无取向硅钢的再结晶织构演变[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9期 |
19 |
李震川
,吕其春
,何忠治;取向硅钢形变和再结晶织构转变机制[J];钢铁研究总院学报;1983年03期 |
20 |
张立新;曲哲;李黎光;魏文铎;;低碳钢中磷的偏聚与再结晶织构[J];金属学报;198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