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自旋角动量使晶体微粒光致旋转的最优设计

管晓微  
【摘要】: 20世纪初期人们开始致力于探索利用光束实现物体光致旋转的方法。1986年第一个光镊的诞生,将光致旋转技术带入了新的研究阶段。利用光镊捕捉微粒的优点在于它具有无机械接触和悬浮微粒的功能,避免了微粒与样品池底面或其他微粒接触,从而避免它们引起的阻力和干扰。光致旋转是在光镊对微粒的三维操作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维角向的操纵,实现了对微粒的角向操纵。光致旋转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被用来作为操纵单个微米、亚微米级微粒,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阐明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论文研究的意义,介绍了光致旋转技术的特性及应用前景。从理论上分析了实现光致旋转需要的光学势阱、晶体微粒的性质。阐述了实现光致旋转的几种方法,并比较了这几种光致旋转方法的实用性。进一步介绍了光致旋转技术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了偏振光束与双折射晶体微粒的相互作用机制,对双折射晶体微粒的初始旋转条件和提高微粒旋转角速度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又对双折射晶体微粒在不同激光功率下的光致旋转进行理论计算及仿真模拟。根据模拟结果,讨论了入射光椭圆度、晶体微粒半径大小、厚度和光轴取向等参数对实现光致旋转的影响。 最后,根据理论研究结果,利用光镊装置,选择了合适的实验参数,对双折射微粒进行了光致旋转的实验研究,测量了在偏振光的作用下微粒的转动频率,并给出了微粒转动频率和激光功率的关系曲线。实验结果与理论研究基本一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雪松;金坤;荆波;李磊;;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O(~1D)+DBr→OD+Br反应的极化分布[J];科学通报;2011年19期
2 褚进民;李淑贞;黄时中;;中等强度磁场中氢原子能级的计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彭亮;张圣博;凌俐;;大学物理学习方法浅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9期
4 李小华;;田径运动中摆动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5 刘辛国;;介质的磁化规律及磁性材料特性的分析与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李栋玉;;《普通物理》教学中刚体平动和转动的对比教学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陈东鹏;许斌;;动量矩守恒定理在跨栏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8 王秋霞;郭成宝;;航天器的轨道问题[J];物理教学;2011年08期
9 程昕;;“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年06期
10 周昱;魏蔚;张艳燕;马晓栋;;最概然分布理论的探究和剖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亮;高宏;李福利;;基于原子系综的光子角动量区分[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2 石磊;王延鹏;陈亮;王海;;跳远起跳阶段身体旋转角动量变化特征及诸影响因素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刘全慧;沈抗存;;一维经典Kepler问题的解——角动量为零时二维Kepler问题的解[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一九九六·第六期)——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6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4 朱星亮;张洪川;徐志东;;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对于转轴平移的不变性[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恩广;孟杰;曾谨言;吴崇试;;~(152)Dy超变形转动带角动量的确定[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上册)[C];1991年
6 王黄生;廖继志;;形变HF态的有限和角动量投影方法[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7 丛佩超;孙兆伟;;空间机械臂捕捉空间目标的碰撞问题研究[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岳玉娜;张景瑞;;CMGs部分失效时灵敏航天器姿态机动控制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朱志远;傅德基;;采用角动量投影的形变壳组态方法在中重核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上册)[C];1991年
10 李广生;;熔合蒸发反应的中子多重性测量[A];2007年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学科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冬妮;暗晕的角动量分布及其对盘星系形成的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2 冯波;夸克物质色超导的复能隙函数和角动量混合效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宋道红;光诱导光子晶格中涡旋光传播特性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贺创业;~(106)Ag磁转动与手征转动实验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5 马建军;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碰撞反应的内能态分布和矢量相关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周博颜;活动星系核的喷流进动[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杨宁;量子点结构中相互作用电子态的量子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8 李明亮;~(137)La、~(138)Pr和~(98)Sr高自旋态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9 李双良;黑洞吸积流的对流和演化[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孙亮;奇奇核~(160)Tm高自旋态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晓微;自旋角动量使晶体微粒光致旋转的最优设计[D];燕山大学;2010年
2 窦红星;单轴晶体微粒光致旋转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3 靳李丽;双光源双光阱法驱动微型粒子旋转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4 田凌浩;畴反转极化晶体中光角动量的产生和调控[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刘轩;光学涡旋场的生成及其角动量特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韩玉晶;光学涡旋场的产生方法、衍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敬飞;包含角动量的正能定理[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傅莉萍;引力透镜、CFHTLS宇宙剪切巡天及盘状星系的角动量[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郑积林;甲醇塔内件稳定性操作分析及优化[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刘凤收;金星水星异常自转的自然形成机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丹;黑洞为何无休止吸收能量[N];上海科技报;2006年
2 赵致真;力与美的化身[N];科技日报;2008年
3 吴忠超;制造黑洞,世界不会毁灭[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赵致真;大力士的运动(下)[N];科技日报;2008年
5 编译 王金元;天文学家揭开黑洞吞吐之谜[N];北京科技报;2006年
6 冯卫东;电子“风”舞动小马达[N];科技日报;2008年
7 记者  毛黎;磁场导致外来气体最终陷入黑洞[N];科技日报;2006年
8 赵致真;投掷项目:抛出最美的弧线(下)[N];科技日报;2008年
9 蔡荣根;旧理论 新发现[N];人民日报;2004年
10 林 森;银河奇观大黑洞吃小黑洞[N];大众科技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