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硅纳米级切削过程的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
【摘要】:
在超精密加工中,特别是进行纳米级加工时,材料以离散的数个原子或原子层的方式去除,加工过程中材料的去除,已加工表面的形成等都与常规加工存在着巨大差异,采用建立在传统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上的切削理论来解释显然是不合适的,并且难于应用实验进行观察和测量。而分子动力学仿真是在理论上研究超精密加工过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提供了一种从微观领域探索宏观特性的途径。
将刀具设为非刚体,以Debye模型为动能和温度之间的转化模型,建立了单晶硅纳米级切削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对切削过程进行了仿真。从切削过程中瞬间原子位置、切削力、硅原子间势能、切削温度等角度分析了切削加工机理,结果表明:切削刃前下方的变形原子不断延伸与扩展,与已加工表层断裂的原子键结合,形成已加工表面变质层,而切削刃前方的变形原子受到挤压和剪切作用,堆积在刀具的前方,形成了切屑。刀尖附近有少量的原子位错产生。对刀具刀尖附近不同位置的原子进行了温度和力的计算,发现后刀面原子温度最高,前刀面原子受力最大,切削中刀具温度在某一值附近上下波动。
应用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了切削厚度、切削速度和切削刃钝圆半径对切削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切削厚度增加,切削力、硅原子间势能和切削温度都增加。切削速度增加,硅原子间势能和切削温度增大,切削力减小。钝圆半径增加,切削力、硅原子间势能和切削温度都减小。分别采用Morse势和Tersoff势计算C-Si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不同势函数对切削过程分析结果的影响。
对点缺陷的单晶硅纳米级切削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点缺陷比例的增加,切削力和硅原子间势能减小,工件温度增加,而刀具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
|
|
|
1 |
蒋洋,赵修建,梁开明;CdF_2-BaF_2-LiF系统玻璃的X射线衍射与分子动力学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8年02期 |
2 |
罗熙淳,梁迎春,董申;分子动力学在纳米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1999年06期 |
3 |
潘海波,末松久幸,山内尚雄;金红石型氧化物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
4 |
魏克成,温浩,周涵,徐未,许志宏;丁二酰亚胺类分散剂在伪烟炱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年01期 |
5 |
沈海军,史友进;碰撞C_(20)-C_(20)富勒烯分子的聚合与分裂[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年02期 |
6 |
韩大雄,杨频;评估石杉碱甲杂合体衍生物作为AD症药物活性顺序的简单方法[J];化学学报;2005年15期 |
7 |
夏明珠;雷武;王风云;;水解聚马来酸酐的微观阻垢机理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6年02期 |
8 |
张远政;倪晓东;范韶蓉;;时间步长对铜平衡熔点模拟计算结果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9 |
胡瀚;陈敏华;陈云飞;;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超晶格薄膜的导热系数影响因素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
10 |
杨立军;孟庆元;李根;李成祥;果立成;;Si晶体中60°位错与空位缺陷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
11 |
肖继军;黄辉;李金山;张航;朱伟;肖鹤鸣;;HMX晶体和HMX/F_(2311)PBXs力学性能的MD模拟研究[J];化学学报;2007年17期 |
12 |
胡冬华;高颖;邵琛;冯乾坤;王蕊;;贯叶连翘有效成分金丝桃素与HIV逆转录酶相互作用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
13 |
杜球;杨晓宁;;粗粒化尺度模拟全氟烷烃的界面张力[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4 |
徐匡迪,蒋国昌,黄世萍,尤静林;CaO-SiO_2熔渣键合结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中国科学E辑;1998年06期 |
15 |
肖丹;夏德宏;;晶粒超细化方法在降低材料表面能过程中的作用[J];热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
16 |
肖继军;朱伟;夏露;樊建芬;肖鹤鸣;;聚环氧乙烷、聚四氢呋喃及其共聚醚力学性能的MD模拟[J];火炸药学报;2007年04期 |
17 |
王世燕;张军;卢贵武;;聚合物阻垢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8 |
贾妍;刘恒;虞烈;;纳米流道内液体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19 |
赵恒华;蔡光起;;纳米加工分子动力学仿真应用及实例[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年08期 |
20 |
唐现琼;邓旭辉;张平;;聚酰胺66晶体弹性性能的MD模拟[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