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音速离心压气机三维流场数值分析
【摘要】:
压气机的失速与喘振是两种既有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非稳定流动现象。喘振会导致压气机叶片发生剧烈的震荡,严重时会损害压气机本身,而旋转失速是喘振发生前的先兆,深入分析旋转失速是控制压气机喘振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本文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CFD技术仿真某离心式压气机。利用NASA文献提供的压气机和扩压器叶片数据建立计算模型,并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处理压气机叶片前缘的圆弧,建立压气机和扩压器的几何模型,并建立高、中、低三种不同网格密度的计算域模型,分别在80%和100%工况下对三种网格密度的计算模型,进行稳态数值计算。通过对比三种网格密度在高低工况下的流场分布特性、压力分布特性、压气机整机性能和数值仿真结果误差,发现三种网格密度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压气机特性也相同,由此证明低密度网格能够满足压气机特性仿真计算的要求。
利用低密度网格建立压气机和扩压器的全周计算模型,进行压气机近喘振点三维非定常计算。本文主要研究压气机在近喘振点附近的旋转失速现象。通过计算发现,压气机在发生旋转失速前,扩压器流道内部已经出现了流场分布不对称的现象,而且这些不均匀的流场分布在计算的不同时刻,也发生变化。在失速发生之前扩压器叶片的压力面和吸力面都出现气体分离,发生气体分离的位置从叶根处随时间变化向叶顶方向发展。
通过计算,压气机在高工况下运行时,旋转失速发生的速度较快,失速频率为26.5Hz,并且失速发生对应压气机特性图上的范围非常窄,失速发生后紧接着压气机进入喘振状态,在计算到第13圈时,压气机进入深度喘振,这与实际压气机特性符合。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采取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如扩压器机匣或轮毂射流主动控制离心压气机喘振,奠定了基础。
|
|
|
|
1 |
杨策,马朝臣,王憔,老大中;离心压气机的初步设计及其优化方法[J];内燃机学报;2001年05期 |
2 |
杨策,马朝臣,老大中;几何参数变化对离心压气机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J];动力工程;2002年04期 |
3 |
杨策,王航;小流量离心压气机的设计与流场计算[J];内燃机学报;2003年03期 |
4 |
杨策,胡辽平,马朝臣,老大中;叶片弯曲程度对离心压气机性能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
5 |
李防战,孟光,王廷兴,Jay Fletch;基于特性方程的离心压气机的性能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5年05期 |
6 |
张虹;马朝臣;;离心压气机初步设计计算模型与性能仿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7 |
杜建一;汤华;赵晓路;徐建中;;叶顶间隙对离心压气机性能影响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4期 |
8 |
孙志刚;左志涛;王英杰;谭春青;张冬阳;;离心压气机轮盘空腔流场计算与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4期 |
9 |
沈煜欣;刘建军;;考虑热传导的微型离心压气机设计与数值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0年04期 |
10 |
龙双喜;王毅;;高轮毂比离心压气机改型设计及分析[J];流体机械;2011年11期 |
11 |
曹林;祁明旭;张继忠;胡力峰;;基于非线性谐波法的离心压气机确定应力场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03期 |
12 |
颜青钦;隋玉堂;;离心压气机流场的数值分析研究[J];科技资讯;2012年17期 |
13 |
李舒婷;葛宁;;损失模型对离心压气机通流计算的影响[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1期 |
14 |
王晓春;葛炜;卞尔保;杨磊;吴新涛;徐思友;郭然;桑丹;;新型两级离心压气机设计及内部流场分析[J];车用发动机;2013年05期 |
15 |
;我国第一台系列化增压器离心压气机的试验研究[J];力学情报;1979年01期 |
16 |
陈訢闻,郝石天,马云明,陈文奎,陆家祥,李培亭;一种后掠式离心压气机的研制[J];内燃机工程;1981年03期 |
17 |
饶江,李京平;一种离心压气机子午流道的优化成形方法[J];航空动力学报;1992年04期 |
18 |
赵晓路;含分流叶片离心压气机时轮内部流场全三元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
19 |
赵晓路;离心压气机级三元粘性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年01期 |
20 |
李钊;贺孝涛;哈欣宇;王远强;;积垢对离心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分析[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