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曹静  
【摘要】: 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的基本任务。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可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区域化的世纪,区域由于能够系统的促进创新活动从而能够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区域内的产学研结合变得相对重要起来,建立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势在必行。 在对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以及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理论进行认真总结和客观评述的基础上,论文首先对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进行界定,进而对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进行界定并分析其特征。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对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进行要素分析,并建立结构模型。另外,还从体系各部分功能入手,建立了包含动力子系统、合作子系统、扩散子系统和环境支撑子系统四个子系统的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模型。 论文对四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了详尽分析。在分析动力子系统时,首先从动力学角度对系统外动力和系统内动力进行了分析。从源动力要素、运行动力要素和环境动力要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动力系统要素的构成,并建立了这些动力要素的关系模型。另外,还运用耗散结构和协同学对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动力系统进行了自组织理论分析。 在合作子系统中,从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过程出发,分析了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合作机制主要包括学习机制、风险预警机制、成果导入机制、知识管理机制和协同机制。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基于目标导向、基于主体作用和基于技术推动几种形式。 扩散子系统从扩散时间和扩散空间的时空观入手,分析了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扩散机制和影响因素。扩散机制主要包括传播机制、采用机制和学习机制。影响因素从技术创新本身、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最后构建了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扩散系统模型。 对环境支撑子系统主要从政府环境支撑(包括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金融环境支撑和服务环境支撑(包括中介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进行了分析。 最后,论文对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绩效评价。在分析我国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DEA的绩效评价模型,并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根据分析和评价的结果,提出我国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对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士铨;“技术创新与国家发展”研讨会[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2 ;搞好技术创新 振兴柳州机电工业[J];广西机械;1999年04期
3 章新华;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价值转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关麟 ,含山;技术创新与上海轻工[J];上海轻工业;1999年05期
5 袁雯霞;湖北省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J];计划与市场;1999年09期
6 王永康;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J];中国计量;1999年10期
7 徐仁璋;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倪培,刘勤年;浅谈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J];江苏煤炭;1999年01期
9 曲国禹;信息化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1999年03期
10 黄区行;俄罗斯技术创新的蓝图[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1999年07期
11 龚晓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软件产业化[J];软件世界;1999年10期
12 石定寰,柳卸林;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J];石油化工动态;1999年06期
13 赵淑素;论企业技术创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04期
14 赵永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七个衡量标准[J];中国中小企业;1999年01期
15 李一白;美国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J];科技信息;1999年08期
16 孙利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提升企业市场品位[J];实践;2000年08期
17 封展旗,王忠谋;打造名牌离不开技术创新[J];经济论坛;2001年13期
18 陈振权;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发展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08期
19 张小兵;;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兼论山西企业设立技术中心的紧迫性[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0 喻金田;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学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勇;周振;;论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巴特;;“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点和主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6 ;抓好技术创新 促进技术进步[A];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交流材料汇编[C];2004年
7 方丽;;企业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8 房东升;孔平;丁春红;;企业的“矛”和“盾”——浅谈知识产权与企业技术创新[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9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莉;武桂莲;;开发专利文献信息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李卫东;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选择[D];厦门大学;2002年
3 杨晶晶;经济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孟祥红;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王齐;环境管制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徐平;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胡海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陈粟;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D];厦门大学;2006年
10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国华;技术创新与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2 刘艳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振;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4 谢国辉;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常亚锋;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技术创新模式及激励措施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刘奇志;提高株化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姜定国;长沙智诚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张型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苏建旭;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10 张才明;石材工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家观 辛文;通信产业如何技术创新[N];中国电子报;2000年
2 孔德涌;从奥运比赛看我国技术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3 郝趁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4 曾冬菊;美国柔印印前制版协会授予柯达年度技术创新奖[N];中国包装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张木早;企业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京;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N];广东科技报;2006年
7 一梅;中星微:破译技术创新密码[N];国际商报;2006年
8 张缨;合肥技术创新应当辐射全省[N];江淮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赵德忠;创新搭起发展平台[N];现代物流报;2006年
10 张秀娟;中冶京唐技术创新和开发水平快速提高[N];中国冶金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