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把转变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就是在各个生产要素中降低对资金、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性,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在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则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建议》指出,要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上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黑龙江作为三个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黑龙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正是在这样背景下选定的。黑龙江科技创新能力就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而言,处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中弱水平,表现为科研基础设施差,政府投入不足,科技产业化程度低,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因此,黑龙江的科技水平发展不容盲目乐观。如何改变这方面不良趋势,本论文相关的研究无疑对进一步培养提升黑龙江的科技创新能力,丰富区域科技创新思想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关于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人们大多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共性的内容方面,对科技创新个性层面的探讨不足,同时更缺乏主体维度的相关研究。科技创新是人的特有属性,是现实的人的一种高级的活动形式,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本论文针对黑龙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状况,指出关键在于黑龙江的科技创新的主体即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以此达到提升黑龙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与评价,勾画出总体的研究思路、介绍概括出本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内容等。
2.基于创新、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界定了科技创新主体。由此推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由企业、高校、政府等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构成,指出区域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是企业,并进一步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多层次性、个体与群体的分类、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3.以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黑龙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的考察与评价,黑龙江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近些年来变化不大,甚至有所下降。虽然相关的单项指标有所提升,但是相关的一些指标的变化却不容乐观,这是培养黑龙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依据。
4.基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内涵及特点的相关理论,针对黑龙江省企业科技状况,给出黑龙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型及对策,并以协同论为基础论证了企业主体内部、企业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协同模式。
5.阐述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特征等,针对黑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状况,分析了高校在黑龙江科技创新的角色定位,总结出黑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机制及黑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向,构建了以高校为中心的高校与其他主体的协同关系模式等。
6.基于政府干预科技创新的理论,结合发达国家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经验,阐述了黑龙江政府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行为导向。
7.针对黑龙江企业、高校、政府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给出黑龙江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企业、高校、政府科技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并构建出企业、高校、政府三维主体培养的协同模式。
论文通过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主体培养的研究,构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与模式,以期为提升黑龙江省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黑龙江省科技、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政策导向。
|
|
|
|
1 |
宋丽娟;;浅谈企业科技项目申报与科技创新[J];科技传播;2011年12期 |
2 |
张强;赵建晔;;我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与策略选择[J];科技与经济;2009年03期 |
3 |
陈路,张镇寰;论科技创新与社会全面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
4 |
王玲,商锦发,余仰涛;论科技创新的文化外推力环境[J];理论月刊;2002年11期 |
5 |
吴珏;;浅谈农业科技创新及其发展对策[J];民营科技;2008年07期 |
6 |
蔡瑞娜;;知识流动的桥梁——科技社团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学会;2009年03期 |
7 |
郝玉峰;;美国大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机制[J];冶金管理;2006年06期 |
8 |
年永琪;;浅析科技创新之内外动力及其合力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9期 |
9 |
李岩;;创新远不仅仅是科技部门的事情——京沪两地专家学者纵论“我们距离创新型国家有多远”[J];华东科技;2011年02期 |
10 |
王岁;科技创新与科技兴行[J];华南金融研究;1999年06期 |
11 |
吴祖明;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
12 |
步一军,阮传胜;我国现行科技法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不足和对策[J];民主与科学;1999年04期 |
13 |
黄乾鼎;加快盐业科技创新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J];苏盐科技;1999年01期 |
14 |
张巧玲;试论发展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08期 |
15 |
全毅;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J];东南学术;2000年03期 |
16 |
刘玉生,王来斌;科技创新动力与财政政策战略实施的思考[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年05期 |
17 |
张亚奇;加大科技创新 促进锦天化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18期 |
18 |
沈大勇,王福明,须一平,王翰铭,于英川,张鳌,张景云,余鹿延;中国“入世”与科技创新发展[J];工业技术进步;2001年02期 |
19 |
黄登春;论“新经济”的成因与对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
20 |
贾会志,张振华;实施科技创新 推动企业发展[J];河南政报;2001年02期 |
|